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如是我见/记上海淘外文旧书\海龙

2023-09-21 04:02: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我曾写过纽约旧书肆今昔和淘书捡漏的文章,最近又时常回忆起在上海旧书店的淘书岁月。其中许多细节难忘,值得一记。

  当年上海远无今日繁华绚丽。那时一切都还是朴素模样。上海直到一九九三年始有地铁,此前城市交通全赖巴士。巴士拥挤态今人不堪想像,好在那年头不时兴旅游,大家无事不出行。所以到上海福州路旧书街淘书虽为畏途但每去总有收获。

  那时尚无上海书城这类高楼大厦,福州路一带商业街还保留旧上海模样,多为几层小楼,书店跟文物商店、古玩、食肆和百货公司挤在一起一点都不违和,充满市井烟火气。当年古籍线装书、现代文学版本书以及旧杂志、字画类淘宝已经有不少人写文回忆。我想写一下较少被言及的门类即古旧外文书淘书。

  记得当年书城一带专卖古旧外文书的店家不多,多为兼营外文书,一般在古旧书店里另设个门面。根据淘书印象,那时所售外文书都比较旧,多是上世纪前的书,较少见到一九六○年后的出版物。

  去的次数多了,对这些书来源和分类有了个粗粗的印象,它们大致上可以被分为两三种类型。其中一类是从十九世纪末到一九四九前后几个时代洋人离沪时的甩卖物。昔日上海是个冒险家乐园和世界大舞台,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鱼龙混杂有各类外国人混迹于斯。从晚清传教士、商人、外交官到学者教师甚至外国驻军,这里曾经有大量白俄、各国租界和日本人常驻,他们离开时或卖或扔了不少书,其中有不少劫余到了旧书店。这些书因为来源芜杂,泥沙和明珠俱备;有趣的是外文书不像中国典籍比较容易识别和估价,所以它们往往会被混乱置放或根据书籍装帧索价。其实装帧一般的书里面往往有奇货或好的珍本。但是买外文书需要外语和文化修养及相应的慧眼和专业知识,所以这里门庭冷落,而且购书者往往非常耗时筛选──但这些条件也提高了淘书的奇遇和捡漏的可能,所以淘外文旧书的乐趣无穷。

  当年在上海读研时发现不少外文旧书上有名人签名镌章和旁注。同学辈有人买到邵洵美购藏的王尔德旧书,也有人买到复旦教授杨岂深签名书,据说也有买到施蛰存等现代作家藏书的。那时买外文旧书遇到这类“捡漏”机率不算离奇。旧时读外文书人家很少,而外文书多精装,这些美轮美奂的书都有可能是出自名家豪门。当年一般百姓不读外文书,而且那时市民工资低,月薪大约人民币五十元,一本索价三至五元的精装外文旧书或可以是大学生一星期的饭钱。

  当时有些外文书店购书要介绍信。但我已在高校任教读研究生有教师红校徽,一般也被开方便之门可以选购各类参考书。记得我们翻译课教材就是教授淘到英国作家福斯特的一本旧书《小说面面观》,拆开复印作授课讲义。

  我那时热衷西方人类学,可惜这类书很少。印象较深淘到的有研究比较文明的一本书。除了书脊,其他书页边缘三面都刷了金,闪闪发光。当年内地出版书用纸比较糙黄,这书全道林纸精印而且插图皆为铜版画,是我当年见到最豪华的书。买下细读之后发现它当属于二三十年代海外留学生的旧物,有原主人的批注和阅读心得;其中有一组古罗马诗人卡图鲁斯诗歌内地尚未介绍过,我将其翻译并配文发表于《名作欣赏》赚了一笔稿费后又买了一批外文书,它们曾经滋养过我,现在应该还躺在亲友家书房的某个角落。

  一九八○年代随着学界需要,外文新书渐被翻印,包括工具书和一些供专业人士和学界参考的外文新著。那时偶或全文翻印原版外文书而售价极廉,但这类书籍一般不对外公开,书封底上印有“内部发行”字样。这样的新书也在旧书店公开发行,虽然没有版本价值,但对了解西方社科和文史哲动向有着不可替代的好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