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文化什锦/“微笑千年”\邝凯迎

2023-09-25 04:03: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白玉菩萨。\作者供图

  佛像传入中国,学者研究认为最早可见的例证为江苏连云港的汉末佛教摩崖造像,及四川彭山崖墓出土的陶瓷“摇钱树”座上的佛像,造型较简单及粗拙。自西晋至北魏初期,中土的佛像制作手法由劣至优,装饰由简至繁,随时间演变出现了一些繁美的造像。

  北魏佛事兴旺,佛像艺术创作活跃,加上帝王的推动,如云冈石窟的开凿,将佛教造像推至一个繁荣期,随后之东魏,佛像造型具均衡圆融的艺术性,衣着装饰更繁华。这些自中土萌发的佛像,既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同时存不少异域特色,可见文化相互交融。

  山东潍坊市青州一带在一千六百年前,是佛教传入的重点地区;东晋时有两大佛事活动,一是东晋隆安二年(公元三九八年),鲜卑人慕容德建立南燕国,大兴佛事,另一是东晋义熙八年(公元四一二年),高僧法显大师往印度取经回来,译注大量梵文经卷,从而促进了佛教发展。但过程中亦有逆转,中国历史上几位帝王向佛教发难,包括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公元四四六年)焚烧佛经、拆毁寺院、堆埋佛像,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五七四年)焚灭佛道经书、塑像及焚毁佛迹,及唐武宗李炎于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年)大毁寺院、焚烧佛经,令青州一带各郡县的寺院被毁造像被砸、经书被焚、僧尼还俗,及后再有兵燹劫毁,往往寺废名存。建于北魏的龙兴寺,就是其一。

  以龙兴寺为名的寺庙在中国有九家,朝鲜有一家,最早期的是在四川省彭州市,建于东晋(公元三一七至四二○年);建于北魏的龙兴寺原称南阳寺,唐代更名。在一九八四至一九八七年间修建青州博物馆时,拓宽道路时发现两尊佛像;之后考古学家在根据一丝一点零散古文献的线索找龙兴寺时,于一九九六年在附近的废井坑的窖藏找到埋藏大量的残石,发现梦想不到的珍贵文物包括石雕、铁铸和泥塑合共四百多尊造像。经研究这埋藏各年代的残像中,有一些是经过修补的,推论这里是“古神库”,专收藏龙兴寺和附近寺院送来的诸多残件,集中掩埋的地方。

  在众多彩绘、泥塑及残石佛像中,有不少精致的作品,艺术性高,其中一件北魏的背屏式三尊造像,虽然已碎为多片,残存半身的左协侍菩萨的笑容可掬。残存石雕中,亦有一尊属于北齐年代的戴华丽高冠菩萨,是一尊精致的立像,其精湛雕刻,尤其是华丽璎珞,震撼了当时参与发掘的专家,可谓稀世珍品。

  这尊高冠菩萨立像高一百六十五厘米,重二百公斤;发掘报告这样形容:“额头明淨,双眉舒展,双目微睁,鼻梁修正,耳垂较长下落,若佩耳坠;上下唇角轮廓明显,似闭合却又似翕动,好似在轻声说法。整个面部圆润,显得安详庄重,慈善亲切,神情含蕴深长。头戴透雕花蔓高冠,宝珠串连。又所佩项圈,正中是一颗大型莲座摩尼宝珠,帔帛在腹下相交贴体上捲,左侧帛带被左手提起,显有变化,不觉呆板单调;腹前佩宽宽博长条绅带,上刻多个浅浮雕方格,格内有宝品图案;裙带结于身后,垂地,跣足立于莲台上。”高冠菩萨所佩的璎珞,研究报告指最具特色;璎珞一词,最早出现于汉译佛经中,如《中阿含经》所载:“沐浴香薰,着明淨衣,华鬘璎珞,严饰其身”。璎珞来自梵文,解释为颈饰,是随佛教东传至中土的饰物。

  青州龙兴寺出土这批窖藏佛像,有称为青州风格,其中不少面容丰满圆润、表情动人、姿态优美、躯干敦厚、衣饰独特、轻衣薄袖赢尽赞美,有形容是北齐曹仲达画技法的“曹衣出水”实例。穷近一生专注东方尤其是中国艺术及考古研究的英国学者罗森(Jessica Rawson)曾到存放窖藏出土佛像库房参观,感叹而言:“世界美术史应该重写,因为龙兴寺的佛像完全可以证明,中国的雕塑艺术比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雕塑要早得多。”

  这批造像的目的是为信徒礼拜供养,其外观合于当时宗教仪轨的一切规定,流传至今,这些供奉的佛像成了文物及供今人欣赏的古代艺术品;也由于长时间的窖藏,保留石像表面的贴金彩绘,得以看到其真面貌,也改变传统上认为雕像的原石色代表有庄严肃穆的观点,浓彩装扮的佛教造像,更显妙像非凡。

  发掘报告中对北齐戴华丽高冠菩萨的描述,与存世的一件白玉菩萨相似,同样描述其造型,宝相庄严、衣饰轻盈、璎珞华饰,也未见不适当。后者有幸保存完整,似补白了出土的佛像残缺的前臂部分,显示举于胸前的右掌,五指向上自然舒展,向外施无畏印,有如使众生安乐无所畏怖。两者特征及造型除右手施无畏印、左手前提拿璎珞而后者手执莲苞外,几乎一致,唯是高度一百六十五厘米与二十厘米的八倍多差别。考古学者赞誉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端庄绰越集一身”,这件未能认证年代的白菩萨,亦有如前者展现非凡的风采。

  目前苏州博物馆正举行“微笑千年: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展期到十月八日,到访可亲睹这批北魏至唐代的精致及稀世造像非凡面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