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集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全网,上架不足半月,播放量已逾三亿次。网剧全长不足二十分钟,讲述大英博物馆内一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身汉服少女,于出逃途中邂逅驻英男记者,在其帮助下踏上寻乡回国之旅,为海外文物传递家书的故事。剧情有机融合“文物回归”的宏大家国主题与筑梦逐梦的浪漫青春题材,在以艺术手法呈现流落海外文物处境的同时,更透过光影将深沉而隐秘的民族情感加以凝聚,彰显逃离的勇气与归家的自信,获《人民日报》及央视等官媒盛赞“小短剧也有大情怀”,令“文物回国”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引发中国观众的强烈共鸣。
大结局中,“玉壶”少女终于不负使命,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带回了流落海外中国文物们的一封封“家书”:“琴师陶俑伯伯您好,笛师陶俑阿姨让我告诉您,改日,您拨您的春风弦,她奏她的晚风笛,那首未完的《长歌行》,大家再一起奏完吧”;“龙耳虎足爷爷,朝冠耳炉叔叔想跟您说,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应自强不息,夫爱国之士,不惧九重之渊,前辈不必挂怀,我虽身在万里,仍不坠爱国之心”;“水月,我早已将回还之事抛之脑后,驻留在西方的游子,需要庇护的神灵。只是这具木镂之躯,承得住偷盗者的歉意,却载不动故人留连的目光”;“地藏啊,你从前总嫌我的笑声吵闹,这么多年没听到,是否有那么一点想念啊,哈哈哈哈哈”……从“玉壶”的转述到文物的直述,家书跃然纸上,心声溢于言表。无论是苦中作乐,还是笑中有泪,终究是梦中万里归程,乡愁飞越关山,赤子之情不渝,壮士之志不移。此时此刻,只言片语远胜过万语千言,寄托着“山河无恙,家国永安”的祈愿,诉尽衷肠,直抵人心。
网剧结尾,完成任务的“玉壶”最终又回到大英博物馆,一句“我们是泱泱大国,中国人不做偷鸡摸狗之事,总有一天,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流露出国人追讨海外流失文物的自信。
回首鸦片战争以降,中国战乱频仍,国势羸弱,致使上千万件文物流失海外,其中一、二级文物多达百万件,令人扼腕叹息。海外流失文物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中涉及非法的部分,一种是为列强所巧取豪夺,另一种则是非法购买盗运。百年之后,伴随着国力的强盛和文化的繁荣,中国迎来了文物收藏、鉴赏和研究的热潮,近代以来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文物回家”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事实上,“文物回国”不只有关文化保护,更事关民族尊严。在《博物馆之美》一书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感慨“国宝”之殇,呼吁必须树立追讨海外流失文物的自信。对于追讨的问题,他以务实态度直指不能纠缠在民族情绪的鼓噪之中,当下首先应该做好研究工作,除了解收藏地,更要弄清其来龙去脉,建立国家流失海外文物目录,以此作为有效追讨的学术基础和法律依据。他认为,追回流失文物,不能停留在口头意愿上,也不能停留在民族情感的煽动中,要落实在实干上,同时要组织国家团队专门研究有关国家的法律,依据法律进行追讨。他坚信:“追讨海外流失文物问题的关键,是在国家强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自信,在国家自信基础上建立的系统组织,在系统组织基础上形成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从《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情”,到《博物馆之美》的“理”,正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文物回国”叙事与论述。在沉重而严肃的话题之外,作为博物馆从业者,陈履生以三十年从业经历,结合近四百家博物馆与美术馆走访心得,从收藏、展览、教育、运营等多维角度,描绘出“理想中的博物馆”立体图景;作为艺术家,他拍摄数以万计的博物馆摄影作品,呈现世界各地博物馆的建筑与光影之美;作为普通观众,他感叹于伟大的历史遗存,流连于博物馆艺术品商店和咖啡馆……三种不同身份自由切换,为读者呈现多元博物馆之美,令人目不暇给,手不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