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客居人语/加拿大的“快”与“慢”\姚 船

2023-10-18 04:03:0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秋高气爽,难得近日气温仍和暖,几位朋友相约到酒楼饮茶聚会。

  久未见面,大家先望望脸庞,看看气色,再开腔问候。聊健康,谈日常。唉,疫情流感,医生难约,急诊久候,物价飙升,几声叹息似乎把刚坐定时的愉悦气氛一扫而尽。

  一位朋友慨叹,如今楼价像火箭般快速升高,太离谱了。他说:“邻居一座单车房两层楼房子,十年前屋主退休,卖出四十万加币,邻里都大吃一惊,如此高价!谁知三年后,新屋主搬家挂牌,不到两星期成交,七十万。不久前,有地产经纪到他们家拉生意,保证可卖出超过一百万。坐飞机都没这么快!”

  众人摇头。沉默片刻,朋友续道:“我儿子是搞电脑的,工资还不错,每月有七八千,可什么时候能买得起屋?结婚几年了,小家庭三个人,仍得跟弟妹一起挤在我们这里。”

  时势逼人。按生活发展规律和人的愿望,长大了成家,基本上都会搬离父母家,但现在不少年轻人却没法置业,只能窝回原处。离多伦多不远一个小镇Wilmot,镇长年收入九万元,她说,负担不起居住的滑铁卢地区楼价,只得搬回去跟父母一起住。

  楼价贵,水涨船高,房租也像脱羁野马,一路飞奔。近日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二○二一年,百分之三十五三十四岁以下的年轻人,有了工作仍搬回父母家,比二○○一年增长了百分之五。食物价格升势也令人咋舌。难怪近半加拿大人表示,为节省金钱,已减少买肉和多含蛋白质的食物,可同时又担心营养不足,难啊!

  百物腾贵,什么东西都在快速加价,这个“快”,令民众忧心忡忡。反过来看,在民生中也不缺乏慢节奏的,只是这个“慢”,同样让人痛苦不堪。在医院急诊室,等候时间超过十小时几乎成为常态。不少病人忍不往,宁愿回家让身体接受痛楚折磨。前几天一宗新闻报道引人关注,一位妇人在急诊室,苦候七小时仍见不到医生,只能打道回府,在返家一小时后去世。当然,这些问题不能归咎于医务人员,主要是人手和资源不足,责任在当权者。

  多伦多艾灵顿(Eglinton)大道是市区东西向主要马路之一,因交通繁忙时段塞车严重,政府决定修建一条轻铁,十几公里轨道,包括地面和地下。二○一一年动工,但工程一再延误,建造成本已从五十三亿加元增至一百三十亿,至今仍没有通车时间表。马路两边商店和开车通勤人士苦不堪言,怨声载道,质问有关当局,为什么如此延慢?不少商铺门可罗雀,熬不下去,已关门倒闭。

  加拿大人对政府办事的“慢动作”已习以为常。今年春天,市政工人把我们家门口临街一棵直径约二十厘米枯死的树砍伐,然后派一封信,说明将重新种上的树种,并宣传绿化重要意义。可是直到现在仍未有行动,我们去电询问,回说他们只负责砍树,电话被转到植树部门,答曰,要等挖树头的部门先处理好,他们才能动手……如此这般,肯定又有什么理由,已无需再寻根问底了,由它去吧。

  但牵涉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民众怎会不放在心头?通货膨胀、物价升幅,该“慢”的却快起来;住房、医疗等该“快”的却慢下去。难怪人们感慨:加拿大啊,离安居乐业越来越远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