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北京昆明湖。\作者供图
进入仲秋以来,京城安详平和,舒爽又好看。夏天的沸腾终于平静下来,一切都静悄悄地舒展,像一段慢板solo,各个声部缓缓加入,轻轻吟唱,音诗画卷徐徐展开。
气温在摄氏十度至二十度之间,中午微热,早晚微凉,略略加减衣服即可,穿少也不至于感觉很冷。体感舒服,视觉也过瘾──天色清澄,蓝得高贵纯粹,乾干净淨。云也美美的,在秋日里就是一个带节奏的神存在,只要一亮相,就各种造型登场:飘在古塔上,古塔厚重中多了一点飘逸;落在四合院的红簷灰墙上,老瓦的沧桑中多了一点清新;落在银杏树、柿子树上,衬托黄的叶、红的果。一幅幅画面,简直不要太美。
各种叶子开始给古城涂彩,虫蝇进入蛰伏期,芦苇摇曳,水波轻柔,夕阳蒙胧,糖炒栗子的甜香在大街小巷飘荡。色彩、声音、味道、气温……逐一款款绵绵而来,惊醒了感官的一切神经元,味觉、嗅觉、视觉……一一照顾到。故都之秋,无疑是所有感官的飨宴。
无限秋光,不追不甘。
放工后背上包坐地铁直奔颐和园。进园后一路小跑到画廊尽头古舫处,夕阳已隐在西山外,落日是拍不到了。但见余晖映衬着天空的云,灰黑中点染粉紫。远处玉峰塔与西山影影绰绰,近处野鸭鸳鸯在湖中嬉戏,玩够了一只一只扑闪着翅膀飞上栈桥和廊簷,一排禽鸟儿在晚云的背景下,成了动态的剪影,有的头挨头叽叽咕咕閒聊,有的调皮地挤撞着小伙伴,有的梳理自己的羽毛,有的扑啦啦飞上树梢栖息……
天光散尽后,偌大的园林完全暗下来,走在黑黢黢的廊柱间,四周环绕着纾缓的音乐,你以为这音乐来自飞簷画壁,来自廊亭一角深蓝的天空,来自蓊郁的树梢,随之湖水的雾气悄然升起,所有尘埃沉淀消散,身心从内到外清爽安宁。
追逐落日从不让人后悔,即使没有赶上夕阳西沉的一刻,还有余霞凝紫,禽鸟翔游,蒹葭摇影,还有夜晚初启的安详平和。
秋日里,骑行也是一桩美事。京城近些年在街道规划上,特意为单车铺设专用道,用砖红色的地面标识,有的路段还有专为单车设置的红绿灯信号,有专用的带可爱logo的停放区。沿街常常可见一排排停放整齐的单车,黄绿蓝分区存放,煞是有点壮观。所以,一想骑车,说走就走。
大剧院听完音乐会,走到胡同扫来单车,经天安门拍拍城楼拍拍广场上的大花篮,再到东交民巷一带转老皇城根、老胡同。古槐茵茵,午后阳光洒在脸上,秋风拂过面颊,都很轻柔。过几天发现有点晒黑,只是微深的小麦色,恰到好处。每次骑到天坛边,总是一股清凉从脚底漫上来,浸润全身,骑行的热气一下子就散开了,奇妙的很。
这样的骑行,不由得上头上瘾。一骑就收不住。从中关村到天坛,从崇文门绕故宫一周再回到珠市口,每次一兜就忍不住,一两个小时才罢休。朋友点赞:真是个long journey。人生就是要有众多be different from the common run。
昨天临近下班,突发妙念:如果骑车去颐和园呢?一个美丽的去处,一个美丽的journey,又是一个美丽的时辰。坐地铁不过六站十几分钟,骑行至少四十分钟。但这个一切好得不能再好的时节,此时不骑更待何时呢?
从地铁口扫了辆单车,不用看地图,凭感觉一路向西北,迎着夕阳,阳光并不刺眼。车流在主路上熙熙攘攘,单车倒显得自由自在。万泉河路、香山路、昆玉河沿岸……十五六年前,我曾在这附近工作过一段时间,沿途俱是熟悉的路名,那个从秋到春的工作经历,过去、现在和将来,乃至一生,都会深深铭记。
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这是我第一次走这个门,左岸是昆明湖。风光多些野趣,近岸芦苇丛,远处是柳林和西山。湖水波平如镜,有几只小鸭子在戏水,溅起一轮一轮波纹,一圈圈荡漾开去。夕阳在柳林外隐隐约约,今日份的落日是浅红色,没有云,有点雾气,氤氲柔和。夕阳投射在湖面,粼光粉彩,垂柳苇影,轻舞灵动。一时流连。
迎面过来一位大姐说,那边更好,快到那边。我道声谢,小跑往十七孔桥。站在桥上,是金光船影塔影,日落后佛香阁反射余晖,玉光灿灿。似不如南如意门那边有蒹葭柳岸生动。这时游船驶上湖面游蕩,空湖有了点缀,画面感来了。悄悄想,这船不会是故意的吧,有意让人拍出好意境,是善良的故意。湖岸走走又至音乐浮起方归。
这一趟,骑行看落日都满足了,算是遂愿。可是好景致好心思哪有尽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