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自由谈/谈谈财务自由\杨不秋

2023-12-05 04:03: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财务自由好像不知何时开始成为大家都很关心的一个话题。常常会看到讨论财务自由的文章,有讲卓尔不凡的年轻人赚到了一大桶金,一下子就实现了财务自由,浪迹天涯去寻找诗和远方;也有朝九晚五的普通白领,勤俭克己,依靠节流就聚沙成塔一般地累积财富,买房买车,预计何时可以攒够彻底躺平也能安享晚年的资产。据说,豆瓣上还有一个热闹的财务自由小组,几十万组员在群组里讨论赚钱和省钱的好办法,以尽早实现财务自由。

  冯唐在《有本事》一书的开篇也谈财务自由。他认为,“先摸底线,一个人基本像个人样儿地活着,需要多少钱?我的结论是:真不需要太多。”然后,“再探上线:一个人可着劲儿花,需要多少钱?我的结论是:真没数,但是真没必要;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绝大多数人的脖子没那种负重能力。”这话说得我深以为然。

  跟冯唐喜欢北京垂杨柳的鸡蛋煎饼差不多,我也算是物质需求很容易满足的那一型,而且我也没他那些吞金的爱好,比如高古玉和古瓷。看书看展,养花写字,跟不讨厌的人聊天吃饭,这些不怎么花钱的消遣都可以给我踏实的满足感。自知自己就属于脖子没承重能力的选手,所以我不觊觎他人的皇冠,也不嫉妒人家靠着努力、运气或者单纯赢在投胎所拥有的财富。

  曾偶然有机会参观银行的金库,除了安检手续异常繁琐之外,我感觉和参观过的其他工厂也差不多:每个车间有不同的分工,捆装的钞票从分钞机流水线下来也和商品存货一样,摆放整齐,等待上市流通。一位银行前辈说,金库里的钞票是纸,金库外的钞票是钱,其中的差别就隔着金库的一道门。这句形象的表达,背后的道理其实就是经济学最基本的货币价值理论。也就是说,只有在真正兑换成购买力的那一刻,货币的价值才能被真正体现。

  如此说来,个人需求以外的财富,既然并不被需要转化成购买力,也就无所谓满足感;遵循避繁就简的原则,也就是大可不必的选择了。古有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今有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寥寥不多几字,无不散发着通透彻底的自由洒脱和清新惬意,并不带一丝一毫金钱和财富的味道。

  可见,财富是一回事,自由是另一回事。如果要把这两件事合在一起讨论财务自由,更多还是落脚于财富带来的安全感和满足感这些个人的主观感受。讨论财务自由,不可否认与财富有关,可是与其一毫一厘地去计算财富数量的多少,更不能忽视的恐怕还是回归内在,关注自己内心的豁达和澄明。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