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方向辨识能力一如肌肉,可通过长期练习来增强。
中学时代,老师们常说:“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方向感好,认路能力强,也许是我极少数能拿出来说嘴的闪光点之一。我的大脑仿佛自带导航系统,无论何处,看一下地图和大致距离就能找过去。熟悉的地区自不必说,即使置身陌生的九曲街巷或大漠荒野,独自步行或开车转悠,脑海中就会同时自动生成周边环境的3D模型,以及自己在其中移动的情景。随便怎么转,肯定还能自己回来,不必警察叔叔陪伴乃至直升机搜救。
但我的段数还不够高。据说,有超强方向感的人是这样的:睡在床上觉得挤了,他们会对枕边人说“你往南挪挪”;请人挠背,他们会要求“再往西一点点”;某个App在他们手机桌面的“东边”;教别人开车,他们会怒吼“方向盘朝北打!”谷崎润一郎的短篇小说《秘密》写男女幽会,女人对自己的住址保密,每次派车夫来接男主人公并蒙住他的双眼,临行时还在原地转几圈,故意扰乱他的方向感。后来男人压抑不住好奇心,坐在车里,虽然两眼一抹黑,但刻意记住了人力车的行驶规律,包括中途左折右转几次,以及所需大致时间。终于在一个白天,他以与人力车相近的速度奔跑并寻觅,竟然找到了女人的所在。这才是认路高手!
我有很多“路痴”朋友,同他们外出,简直一言难尽。“不对不对,地图显示博物馆在主路的右边呀,咱们刚才应该往右拐吧?呜呜呜迷路了……”(如果往南行驶,地图上的右边就是现实中的左边,也就是东边。这个简单的空间概念不知难住多少人。)然而,方向感强的人正是为“路痴”而生的,前者负责看地图、找路、开车,后者负责吃零食、打瞌睡、咭咭呱呱,这样搭配的旅途就完美了。蜜蜂、帝王蝶和候鸟,方向辨识、空间认知和距离记忆都完胜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以人类发明了导航系统,从此“路痴”也可以独自出行了。
不过,我从来不用电子导航设备。事先看好地图足矣,偶尔因错过高速路出口或记忆有误而迷途,找人问路即可。不用导航,不但因为其路线未必准确(想必很多人都曾被导航带到私家路或乱石路上),还因我方向感太好,若是自己确认的路线与导航不一致,届时听谁的?转瞬的犹豫之际,“砰!”“咣噹!”开车的人都知道,backseat driver,也就是车里坐着说话不腰疼、激情澎湃指点方向评论车技的那位,最惹人厌。现代的导航设备不但挪到汽车前排手边,还絮絮叨叨像老妈:“请走左侧两车道……注意右侧有车辆汇入……前方二百米有测速拍照……漫漫人生路,关键就几步……”最后不忘临门一句:“请从右边车门下车。”
不过,我不用导航的最主要原因,是不想形成对它的依赖。无论去哪里,我都习惯事先花些时间研究电子地图和纸质地图,两相比对,选择自己想走的路线。我喜欢这种基于独立研究从而自我掌控前途的感觉,而不愿被任何人或机器牵着鼻子走,即使可以因此省心省力。如此动脑,极富思维的乐趣,而且自己的空间感、距离感、记忆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也不断在“实战”中获得磨练。如果你喜欢玩手机或电脑上的益智游戏,为何不在生活中玩真的,锻炼自己的记忆、视觉与空间能力?行走或行驶在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荒城颓垣迷宫隧道之间,完全就是电脑游戏(比如经典《暗黑破坏神》)的场景。何况手机导航还会受地理位置所限。在信号缺乏或微弱的荒野,或者未及购买导航服务的异邦,日常培养出的方向感和存在脑中的天文、地理知识就是最好的导航,无需购买,不必充电,谁也偷不走、夺不去。
有人曾对我说,生长在北京这样街道方正如棋盘之地,肯定对你的超强方向感有潜移默化的帮助。不过,中国重庆和意大利帕多瓦(莎剧《驯悍记》的背景)这类城市,居民必须在8D空间讨生活,或许空间认知能力更强。不过,方向感与人的生长环境等等因素可能并无太多关联。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比如大脑处理导航所需感官信息的方式,确实有个体差异。有时它还需要一点直觉,所谓follow your nose,玄妙不可言说。但大致而言,方向辨识能力一如肌肉,可通过长期练习来增强。反之,长时间不使用这种能力,它也会退化弱化。如今,很多人不开导航就寸步难行,正因平时从不认路,逐渐滑入惰性的坑里,一时半会儿还爬不出来。
如果你常常打电脑游戏的话,协调、反应和推理能力都会得到锻炼,通常会越玩越好。同理,“路痴”不会永远是“路痴”,除非自己心甘情愿,一直依赖导航或认路高手。如果日常多看看平面和3D地图,每到一处辄独自去探路,注意观察沿途市井道路的大致格局,刻意记忆路标(如建筑物的形状和色彩、商号门面、有特色植物),在同一街区反复兜兜转转,体验地图的上、下、左、右所对应的实际方位……不必强求,只需遇事磨练。有了更好的独立意识和方向感,有助增强自信,在陌生环境中把握目标,应对自如。
导航的终极神器不是某种人造设备,而是独立与探索的精神,是你我都有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