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文化什锦/风吹草低见鹿场\邝凯迎

2023-12-11 04:06:2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玉奔鹿。右图:铜卧鹿。\作者供图

  历史上的边塞包括中原的北部接壤欧亚草原的东部区,这个辽阔的区域,大致涵盖中国北疆、东北松辽平原、蒙古高原等,这里主要是以灌木和草木相交织的灌木草原地带。生活于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民族以游牧、渔猎为主,季节分明的气候养成节奏鲜明的习性,获取生存资料要依靠勇敢、刚毅及奔放的性格。鄂尔多斯高原与赤峰地区地处中原文明的边缘地带,是牧业文化的根据地。游牧方式是按季节选择地点,可分为夏牧场及冬牧场,放养畜群包括已驯化的马、牛、羊;此外,亦猎捕野兔、鹿及野猪。

  草原文化和黄河文化融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河套文化,亦即是今天的鄂尔多斯地区,游牧民族在该地住了多个世纪,是北方草原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河套文化既是源又是流,与北方草原文化有共生的关系,又有其独特的发展,成为一个特别的文化圈,有欧亚游牧渔猎的习俗,又具华夏农耕的习性。其艺术特色与草原文化风格有一致性,就是以动物为主题,与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近年因气候改变而降雨量少,沙漠化严重,影响放牧及农耕,目前正在投进资源改善情况,不过已是后话。

  也因为有畜牧贸易的来往,欧亚草原各部落的文化及风俗有交流接触形成独特文化色彩,早期的艺术纹饰造像可见到的尽是鹿、马、羊,在靠近西伯利亚的有驼鹿、熊、猫科动物、鹰和狼,亦有一些现实生活中未见而属想像的狮鹫及怪异形态的动物,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也渗透其中及产生互相影响,这种互动,亦丰富了黄河文化的艺术发展。

  草原游牧民族往往将动物表现到骨雕、铜器、金银器及玉石上,以装饰武器、马具、一些日用及陈设用品和纪念性的地标(如刻有鹿纹的鹿石),较具代表性的演绎主题有:“鹿雕像”── 有以黄金或青铜铸造,亦有木制身躯外包以金银,鹿的姿态,有跪卧歇息表现静的姿态,亦有昂首飞奔疾驰的姿势,鹿角与鹿身等长,加强其魅力;“互斗”─包括虎咬羊、鹰虎搏斗、虎噬鹿等,多以金质饰片形式;这种虎噬鹿造型,曾出现于河北中山国墓葬,相信是两地相互影响的产品;“怪异动物”─结合几种动物的躯干,如鹰首狮身、双翼狮子、双翼神兽等;鹿雕像多属模式化的圆雕及模压片状形态缀上大袍的衣饰,是较热门的主题造型,也是草原动物艺术中的代表性纹样。

  中山国是北方白狄族建立的诸侯小国,位于河北石家庄市、保定市一带,是狄族进入中原且建国称王的一支,春秋时期称为鲜虞、战国时称中山,纵横捭阖于战国七雄之间,先亡于楚,最终亡于魏,之后史无专载。

  中山国的面纱在其国王墓群一九七四至一九七八年间发现及发掘而揭开,出土近万件青铜器物、玉器等;专家认为中山国礼制与中原几近一致,效法周礼,但亦保留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游用具如帐构等,其中的器物陈设品造型有游牧文化的艺术装饰,如凶猛神秘的双翼神兽及塑造弱肉强食生死搏斗的虎噬鹿屏风座等。

  黄河下游的中原文化兼备北方草原文化流行的动物风格艺术,创作及发展结合中原发达的青铜文化,互融互补、互相吸纳及相互启迪;中原文化不少玉器及青铜器也吸纳了草原文化的优点,创作出洒脱于儒家礼法之外的浪漫风格,正如河南安阳的殷墟出土玉器有不少雕上天上飞翔的各种禽鸟、地上奔跑的各种斗兽,还有怪异禽兽等,造型有神奇的龙、凶猛的虎、可掬的象、憨态的熊、淘气的猴、温顺的鹿、奔跑的马、祥瑞的鹤、展翅高飞的鹰、活跃的鹦鹉及驯养的牛、羊等,部分品类不见于当地。陕西宝鸡茹家庄出土的带枝状大角的玉鹿,是商周时期的作品,可见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碰撞后,其动物风格除了影响青铜器,亦发展于玉器上。

  游牧生态及骑术使各地交流便捷,草原民族的扩张及贸易,亦激活了黄河流域与欧亚草原的艺术融和及创作,动物风格成为见证;一件春秋年代的四肢上下叠放、蜷曲长角从头至尾覆盖整个身体的青铜蹲卧鹿形立雕,竟然与在高加索地区出土、约公元前六百年的作品、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的铜质鹿形盾徽,以及南西伯利亚出土、公元前六世纪的、亦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的铜制袍服鹿形缘饰上,造型如此一致,若说没有交流,岂能如此雷同。

  在中原,玉器工艺在商代已达非常成熟阶段,殷墟妇好出土的已举世独步,能细致地区分出佩玉、瑞玉、祭玉、用器玉、玩玉不同类别,亦按想像、喜好吸纳不同形象的动物形状;这件带枝状大角的奔鹿玉雕,不管是按长江中下游湿地的麋鹿为蓝本,还是吸取草原文化而创作,展现出活泼的生命力,锦绣之象。

  同是鹿的塑像,一动一静的形态、一玉一青铜的不同施工材料,呈现出两种文化融会后的风格,有如在欧亚大草原上,风吹草低见到的生命形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