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起源很早,黄帝时即命人采首山的铜铸剑。
古剑多为青铜质地,见过几把春秋战国两汉时候的古剑,又厚樸又端秀,两千多年的时间隐去了曾经的光华,锋刃之气犹存当年的锐利。
北宋供奉官郑文在武昌做官,江岸裂开,出土有古铜剑,郑文将其馈赠苏东坡,东坡得剑大喜,作《武昌铜剑歌》曰:“水上青山如削铁,神物欲出山自裂……苏子得之何所为?蒯缑弹铗咏新诗。”冯谖甚贫,独有一剑,见孟尝君,被置于传舍,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屈原也说:“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长铗”即青铜剑,旧时高士长随之物,借来明志。
苏东坡爱剑,有一次在友人处饮酒,醉后画壁,朋友欢喜,酬谢两柄古铜剑,东坡得之甚欢,作诗以记:“一双铜剑秋水光,两首新诗争剑铓。剑在床头诗在手,不知谁作蛟龙吼。”秋水正可喻之青铜的剑光与色,民间常有剑化蛟龙的传说。
南朝江淹作有《铜剑赞》,序文将剑的品类“金”分为黄金、赤金、黑金三种。黑金是铁,赤金是铜,黄金是金,黄金可为宝,赤金可为兵,黑金可为器。忍不住在书后题跋:“人生亦如剑,千锤百炼方可成器。”《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无形的,万物各自有相,拘禁于相,所以孔子才说君子不器。君子心怀天下,不同于器具,或为酒具,农具,茶具,炊具……有相即有形,如此怕是难思无涯,学无涯。君子不器,君子的思想不器,行状不器,气量不器。
江淹的诗气壮、情多,空灵之感左右腾挪,宇宙环宇到人间时令,从草木鸟兽到风俗人事,鲜活、绚烂。我更喜欢弥漫江淹诗文的剑意剑气,不独是《恨赋》里的“秦帝按剑,诸侯西驰”、“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他尚有诗云:
皆负雄豪威,弃剑为名山。
况我葵藿志,松木横眼前。
还有一首《效阮公诗》五言:
少年学击剑,从师至幽州。
燕赵兵马地,唯见古时丘。
登城望山水,平原独悠悠。
寒暑有往来,功名安可留。
书上说,高手用剑,形意轻灵,绵绵不绝,又儒雅又潇洒,翰逸神飞,是魏晋六朝乌衣子弟风致,也有唐人剑侠的雍容徘徊,举重若轻。江淹文法俨若剑诀,文集自序中有妙语:“人生当适性为乐,安能精意苦力,求身后之名哉。”人不必求身后名,但立言立德立功亦如飞剑,穿过岁月大地,洗落风尘。
都说文章憎命达,江淹却大享殊荣,宦海得意,节节高升,历任南齐中书侍郎、骁骑将军,掌国史。齐灭后,江淹投奔南梁,任司徒左长史、吏部尚书、相国右长史、左卫将军,封伯封侯。江淹去世后,梁武帝为他穿素服致哀,赠钱三万、布五十匹。
江淹早年以文辞扬名,老境后,做过两次梦:
一美丈夫,自称郭璞,对他说:“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江淹探手入怀,得五色笔以归还。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
一人自称张景阳,前来索取过去寄放的一匹锦寄。江淹从怀里掏出几尺还给他,张景阳大怒,说是割截用尽了,回头对丘迟说,剩下这些不能大用,就送给你吧。此后江淹文才暗淡,不复从前。
这样的梦无非自娱、避祸、自嘲、解脱。后世揶揄江郎才尽,实在很多人连才尽后的江淹也差之千里。毕竟人家有《恨赋》《别赋》存世,还有“山中忽缓驾,暮雪将盈阶”的深婉诗句,才尽亦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