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二十四),民间俗称“小年”,因这一天的重头戏就是祭灶,故也称“祭灶节”。有一首“祭灶诗”就是专门描写人们祭祀灶神之盛况的:“又逢腊月二十三,敬送灶王回皇天。备妥豆秸供马用,融化灶糖把唇黏。嘱告上天言好事,祈求下界保平安。三十夜里众神会,莫忘准时返灶前。”鲁迅先生也写过一首诗叫《庚子送灶即事》:“隻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对此节之重视,可见一斑。
“二十三,祭灶官,饺子灶糖装满盘”,这是我小时候经常哼唱的一句歌谣。灶糖,又称“糖瓜”,因外形像瓜,中间空,故得名。灶糖的主要原料是麦芽糖,入口黏牙,所以鲁北也叫“胶牙糖”。人们以为灶神吃糖后嘴会变甜,自然就会在天帝面前多说好话。而饺子则取鲁北人“起身饺子落身麵”的饮食习惯,是专门给灶神饯行的。
因民间素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所以小年夜祭灶的仪式都是由父亲来完成。所谓灶神就是贴在灶台上方墙壁上的一张木刻板的画像,两侧一般都印着这样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祭灶时,父亲先将灶糖、饺子,以及枣山馍毕恭毕敬地摆在灶神下方的那个托板上,并要在碗碟的边上横搭几双筷子,然后双手合十,默念几句祈求保佑的吉祥话,再将画像轻轻取下,用火柴点着,那灶神便化作一缕青烟盘旋而去了。
看着父亲如此虔诚的样子,我也对灶神顿生敬畏,后来还特意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这灶神还真有记载。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称:灶神,名张单,字子郭,长得像个美女。他不仅有个叫“卿忌”的夫人,还有六个都叫“察洽”的女儿,另有好几位随从兵将。本来,灶神最初只是执掌灶火、管理烟火饮食的。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灶神的权力范围逐渐扩大。后来,除了执掌灶火之外,还兼顾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并上告天帝。这样,灶神就变成了天帝派驻人间的全权监察代表,即《敬灶全书》中所说“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了。
与其说人们对灶神寄予殷殷厚望,倒不如说骨子里是对自己充满信心,且不说那些精心准备的供品最后终还是入了自己的口,仅祭祀后心理上的那种踏实,以及由此而萌生出来的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就足以说明。祭祀灶神只不过是人们抒发个人意愿并借以激发自己潜在能量的一个载体而已。元稹有一首诗就是写这种意境的:“小年閒爱春,认得春风意。未有花草时,先醲晓窗睡。霞朝澹云色,霁景牵诗思。渐到柳枝头,川光始明媚。”的确,小年是离立春最近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大年的“预演”,过了小年就是大年,而大年一过,万物甦萌生机勃勃的春天也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