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旋转舞台/世间何物似情浓(下)\徐成

2024-01-31 04:03: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一晚本《牡丹亭》的核心是杜丽娘,汤显祖借春梦的隐喻让这个深闺少女勇敢追求爱情,从整部传奇来看,杜丽娘都是绝对的主角,从人到鬼再复生,她都执著而大胆地追求着爱情,反而柳梦梅倒显出些迂腐怯懦,不过他也在杜丽娘的感召下大胆接受了这份人鬼情。

  一晚本中柳梦梅出现的地方一共有四处,一是《惊梦》中作为梦中人形象出现,二是《拾画叫画》中的著名独角戏,三是《幽媾》中与杜丽娘的人鬼情,四是《回生》中帮助杜丽娘复活。虽则是配角,但温宇航的表演功力与邢金沙老师相称,能将整部剧撑起来,不然就会变成跛脚演出。温宇航由于签证问题差点无法赴港演出,幸而在各方努力下终于解决了签证问题。

  当晚是我第一次看他的现场演出,其声音表现力让我印象深刻。作为目前活跃在昆剧舞台上的顶级小生之一,温宇航确实基本功扎实、表现力十足。他的嗓音温润通透,收放自如,大小声转换毫无痕迹,声音表现力极强。而身段表情上又能十分具有感染力地展现人物情感,《拾画叫画》中他好似一个捡到宝的孩子,时而兴奋时而疑虑,时而高兴自得时而失落郁闷,让观众随着他的情绪波动而笑一场恼一时。“温莎组合”这个名头确乎不是盖的。

  有人说中国艺术重写意而轻写实,其实这是一个完全偏颇甚至错误的观点。中国艺术早期在写实状物技巧上已有重大突破,秦始皇兵马俑造像之写实精准令人咋舌,而汉代以降各类平面绘画写实探索亦充分证明早期中国艺术家对写实状物技巧的研究开始得很早。后世工笔绘画对现实细节的精准模拟及空间感的把握,显示出中国艺术家在远早于西方写实绘画技法成熟前已完成了写实技巧的基本探索,后来的写意倾向是在写实基础上一次重大的审美旨趣发展,而不是写实技巧匮乏所致。

  戏剧作为综合性艺术,它的发展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关系十分紧密。世界各国的传统戏剧无不展现出各自独特的艺术审美倾向,中国传统戏曲的写意倾向亦是中国艺术审美发展史中的一环。但这种写意亦是虚实相合的,并非完全排斥写实的。

  昆曲作为传统中国美学的集大成者,无论是词曲本身,抑或吸收传统舞蹈艺术的身段表演,还是写意的空间感,或基于明代衣着的艺术化服饰及头饰,都代表了中国传统审美的至高水准。在空间和表演程式上它是写意的,需要观众与伶人共同去完成创作;但在戏服和人物情感上它又十分写实,昆曲戏服保留了大量明製汉服特色,道袍、圆领袍、马面裙、幅巾、革带、宫縧、大帽、乌纱帽等元素比比皆是,是汉服鲜活运用的范例。各类角色的喜怒哀乐,穿越时代与当代观众形成心理共鸣,这些都是历久弥新而不会流于虚妄的。

  时人多把昆曲在清中后期的衰败归因为过于雅致,我觉得这一观点有失偏颇。只能说历朝历代的审美都有潮流变迁的原因,去流行化未必代表艺术形式本身不够优秀或曲高和寡,很多时候只是观众喜新厌旧而已。

  昆曲确实雅致,尤其在曲唱和身段上可以说达到了极细腻的程度,依字行腔,将汉字字音的美展现得十分充分,身段与唱词结合得天衣无缝,这些都是其雅致的所在。但昆曲虽雅致,却不只有阳春白雪的曲高和寡,也有下里巴人的平易近人。明传奇篇幅漫长,包罗万象,是我们窥见当时生活方方面面的绝好素材。即便是一种文雅的表现手法,亦不代表昆曲是远离世俗民众生活的。《牡丹亭》中众多人物代表了社会各个阶层,展现人间百态,无论是春香花童,还是杜宝夫妇,抑或陈最良和石道姑,还有李全杨婆等,都让观众看到了不同状态的人生。当然这些旁枝情节在一晚本《牡丹亭》中只能割爱,难以全面展现了。

  该一晚本《牡丹亭》原定于二○一九年上演,因“修例风波”和疫情延宕至此。古先生于二○二二年一月十一日突然离世,未能看到公演,世间总有诸多遗憾。不过古先生在天有灵,想必也看到了当天成功的演出。

  演出结束后邢老师和我们分享其中细节,原来还有各种小事故小状况,但在团队的努力下,观众全然没有察觉到。大家都沉浸在杜丽娘的情感世界中了,三个半小时中我们随着舞台上的杜丽娘经历喜怒哀乐,穿越数百年的曲文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汤显祖借杜丽娘之口唱出“世间何物似情浓”,我想确然如此,“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