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黛西札记/经典的诞生\李梦

2024-02-01 04:02: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西游记》剧照。

  每年寒假及暑假,内地不少电视台都会重播《西游记》电视剧,吸引一众大小朋友重温。从一九八六年在中央电视台正式播出至今,这部根据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经过将近四十年的重播又重播,影响力愈见显著。如今再看当年的剧集,固然有动画特效简陋、摄影机位不足等等缺憾,但观者从不会因此而消减观看此剧的热情。究其原因,其一在于《西游记》原著文本的恒久魅力,二在当年剧组一众表演艺术家及创作者对于剧本的推敲、对于演技的琢磨以及对于经典的尊崇。

  一九八一年,中央电视台立项拍摄《西游记》第一部,由杨洁指导,请来六小龄童、马德华、阎怀礼、徐少华、迟重瑞等一众艺术家担纲主演。首部《西游记》一共只有二十五集,前后却拍摄了整整六年之久,其精雕细琢之程度,足以与不久前上映的、王家卫执导的电视剧《繁花》相媲美。比拍摄《繁花》更艰难的是,三十多年前的《西游记》剧组,除了需要面对艺术上的探索,还不得不面对资金的短缺和拍摄条件的限制。据说当年剧集拍到一半,央视拨付的拍摄资金用完,导演杨洁和摄制组成员不得不多方募资,以保证拍摄顺畅完成。根据杨洁导演回忆,导演组和演员最初都是“义务劳动”,不收取报酬,后来才提供少量的报酬:“导演拍一集,九十元;孙悟空和猪八戒拍一集,八十元;沙僧拍一集,六十元。”

  导演组挑选不少戏曲演员,将传统戏曲的功架、身段与眼神姿态等,活用于电视剧拍摄中。尽管物资拮据、报酬也远远称不上丰厚,但剧中的每一位演员都贡献出了出色的演技,令到整部作品在特效不足的情况下,仍能时至今日熠熠生光,为人津津乐道。反观如今部分电影和电视剧,动辄投资上千万甚至上亿元,最后不过是特效的堆砌,空洞无物,难以打动人心。究其原因,其实是“为艺术”与“为利益”的区别。有情怀,才能不厌其烦,才能苦心摸索;没有情怀,再多的明星,再豪华的编创阵容,也做不出传世的经典。

  一九九八年,《西游记》续集拍摄,同样由杨洁执导。现代特效技术的加入,使得剧集更富观赏性,也为《西游记》拍摄故事画上圆满句号。我想,不论后来科技如何发展,视觉效果如何提升,电视剧《西游记》及其续集引起的轰动与热议,恐怕再难超越了。对于当今的影视工作者而言,与其争相找寻大投资、期待大制作,不如潜下心来,认真研究经典,思考如何将古典活用于现今,唯如此,经典方能常新,生生不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