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当下的问题是,这不容易的事变得越来越不容易了。以美国为例,在一九九四年至二○○八年间,其失业人口中有一半只需约五个星期便能找到新的工作,但自二○○八年起,只有百分之二十二至三十三的人可以在一年内找到工作,而我们知道这是全球已发展经济体的趋向。
求职艰难,那我们更要学会求得工作的方法。美国作者兼“职业规划师”这职业的开山鼻祖理查德.尼尔森.鲍利斯(Richard N. Bolles)早于七十年代便写下了一本有关求职的经典作《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
虽然这本书的第一版距今已有一定时日,但它是一本定期推出修订版的著作。这意味什么呢?这样的操作告诉我们:哪怕书中引用的资料和社会背景需要更新修订,书中的主轴思想是不变的。
举例,在七十年代,书写履历至关重要,那是我们主动提供给雇主认识“我是谁”的唯一参考,但到了今天,潜在雇主却以网上搜索的方式,通过不同的社交媒体,寻找你的帖文和照片来认识“你是谁”。时代不同,雇主认识你的方式也不同,但唯一不变的是:你需要以最大努力建立你想雇主认识“你是谁”的形象。
既然我们会花尽心思去设计和书写好一份履历,为什么我们会心存侥幸,认为网上搜寻到的个人形象可以随随便便任意存在呢?研究显示,百分之九十一的美国雇主会查看应聘者的社交媒体资料,而当中近百分之七十的雇主会因为发现了一些“不妥当”的讯息而拒绝应聘者。因此,在求职之前,我们第一时间要做的不是去填写履历,而是在网上搜寻一下自己的名字,看一看搜寻到怎样的照片或文字,并确保那是你想雇主认识的“你”。
在此,我们无法探讨什么是“真我”这哲学问题(也不见得一个人只有一个单一的“我”),我们关心的是:你可以如何得到一份你想要的工作呢?为了这个目的,我们便要准备好自己成为一个适合得到这份工作的“我”。
鲍利斯认为,求职与约会没有太大分别,它们都可以总结为两个问题:“你喜欢我吗?”和“我喜欢你吗?”这个过程都是将两个希望建立互惠关系的人联系在一起,尽管过去数十年发生了不少变化,但这求职的本质是不变的。
当我们以约会来类比,拥有一份强大的履历和网络资料只是处于“暗恋阶段”的准备,而约会的成功与否,在于见面。
面试的基本原则是:无论你想做什么,都不要显得傲慢和自以为是。这像是简单不过的道理,但在高度强调“做自己”与个人主义的当下,这又是不能不提醒的事情。有时,我们说得太多;有时,我们太急于推销自己;有时,我们甚至会太想发言,而没有好好聆听面试官说完他想说的话。这些都是大忌。
那么,在紧张万分的面试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聚焦自己的表现呢?最好的面试者是“专注于提供精确答案”的人。所以,不要顾左右而言他,也不要浮夸失实,最重要的是:不要急于或幻想表现出比履历更出色的自我。人越急进,越容易凸显缺点。
同样的逻辑,也可应用到薪资谈判之上。讨价还价是可以的,但无论是在汽车销售、跳蚤市场,还是一场得来不易的面试,讨价还价都讲究技巧。其中一个技巧是:让雇主先提出薪资建议。
另外,你要有耐心等待到面试过程接近尾声时,才谈及薪资,那就是你终于感到对方想录用你了。在这时候,你才提出薪资的讨论,而如果你知道有多轮面试,则在最后一轮才展开这个话题。
回到书名,为什么作者要问“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其实,这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在求职的过程,不要只着眼于要降落在什么的地方或目标,更要时刻记得自我是怎样的,也就是记得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求职是双方的,若然急于降落到目标,只为了讨好对方而忘了自己,这不是一次有趣的求职过程,也不可能成为一次有益的工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