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我与金庸/中英通达东西圆融\李以建

2024-05-16 04:02:5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从一九四六年秋金庸初次踏入报界,谋求第一份职业,担任杭州《东南日报》的国际电讯翻译编译;紧接着第二年以中英文笔试和口试的优异成绩被《大公报》录用为电讯翻译;直到二○一○年以英文撰写的论文《唐代盛世继承皇位制度》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金庸的一生都与英文结下不解之缘。毫无疑问,中文是金庸的母语;英文则可谓他的第二语言。金庸的英文水准,不亚于他的中文,不仅能读、能说,还能写,且略通古英文。无论中文,还是英文,抑或是中译英,还是英译中,金庸都是口才笔力便给,他的译作堪称通达无碍。他毕生阅读大量的英文书籍,翻译作品之多,涉及领域之广,很多专家学者都难以企及。至为重要的是,他并不为翻译而翻译,他通过诸多的翻译,不断汲取西方文化丰富的营养,将其与深邃博大的东方文化共冶一炉,为自己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圆融鲜活的泉源。

  金庸早期因职业的需要,翻译供报纸发表的及时性的新闻报道,之后开始翻译新闻纪实性的长篇报道,然后扩展到电影理论和技巧、舞蹈艺术,以及小说、政论。他翻译的许多文章和著作,大都在报纸上发表,长的则连载,有的过后结集出书。

  自《新晚报》创刊后,金庸以笔名“乐宜”翻译了三部英文著作,均为新闻纪实性的长篇报道。其一,美国名记者贝尔登写的长篇纪实报道《中国震撼世界》,从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一年在《新晚报》上分为三百四十一则连续刊登。其二,英国记者R.汤姆逊撰写的长篇报道《朝鲜血战内幕》,共一百三十八则,连载于一九五二年的《新晚报》。其三,原载于美国《星期六晚邮报》、由记者哈罗德.马丁撰写的《朝鲜美军被俘记》,译作分为八则,从一九五一年十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九日刊载于《新晚报》的“下午茶座”版。之后,前二者结集成书,最早的版本为香港文宗出版社一九五二年版。

  金庸为《大公报》撰写“影话”和“影谈”时,以笔名“子畅”翻译了美国左派剧作家J.H.劳逊的《美国电影分析》和法国文学家莫洛亚的《幸福婚姻讲座》,分别于《大公报》连载。前者自一九五四年七月十八日至十月二十日,共八十六则;后者则从一九五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到一九五五年一月十日,共七十四则。此外,金庸还以笔名“林欢”翻译国外文章,刊载于《大公报》。如:〈荷里活的男主角(上、中、下)〉,分三则,由一九五四年六月十七至十九日;美国剧作家J.H.劳逊的〈论《码头风云》(上、中、下)〉,分三则,由一九五五年四月十一至十三日;苏联舞蹈家乌兰诺娃的〈我怎样学舞〉,分十二则,由一九五六年五月三十日至六月十日。

  文学方面,金庸翻译了美国小说家达蒙.鲁尼恩的小说,先为连载,之后结集成书,名为《最厉害的家伙》。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于一九五六年四月出版。

  《金庸译作》收录的两部作品,均曾在报纸上连载。其一是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人类的前途》,另一是法国作家莫洛亚的《幸福婚姻讲座》。

  《人类的前途》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主、世界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著作。金庸的译文,分七十则,连载于一九六三年九月至十一月的《明报》。

  在金庸心目中,罗素是“当代最伟大的哲人”,而且是“独一无二的”。他十分推崇罗素,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始,自称已经转变为“罗素主义者”。金庸一生秉持追求世界和平、反对一切暴力的信念,尤其是反核的主张和立场,都深受罗素思想的影响。一九六三年,他在为《东南亚周刊》撰写“每周漫谈”专栏中,曾以〈罗素的信仰〉为题,谈到罗素“向来主张容忍异见,主张开明,主张头脑清醒而反对盲目崇拜”。金庸认为“对任何事情表示存疑,不加武断,以一种冷静而明淨的心智来作考虑,而作出合于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合理决定,勇于承认并纠正自己的错误,这种推崇理性、反对狂热冲动的主张,正是罗素人生哲学、政治哲学之精义所在”。(〈罗素的信仰〉,《东南亚周刊》一九六三年)尤其是在“人类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生活却竟有日渐贫乏空虚的趋势”下,罗素“在哲学思想上提高人们的心灵,为全人类幸福而提出许许多多高超而深刻的见解”。(〈一代巨人 罗素逝世〉,《明报》一九七○年二月四日)

  金庸翻译的《幸福婚姻讲座》,曾于《大公报》上分为七十四则连载刊发。乍看题目,会误以为这无非是心灵鸡汤式的讲座,纯粹是吸引年轻人眼球的读物。其实不然,金庸慧眼择其作为报纸连载,花时间和精力翻译,自有其深意。仔细阅读后,你会发现,日后金庸创作的小说从这部译作中获益良多。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