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说西藏。那条粉红色的泥巴路,勉强能把车子开进“芒康盐井古盐田村”,途中若需错车,要退回到来时分叉的正规公路上。盐田村在澜沧江边,这里传统的手作盐巴古盐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停车场到了,一个叫曲珍的藏族姑娘招呼我们,并为我们提供导赏讲解和午餐服务。跟着她下坡走向盐场,一路俯瞰盐田、盐井和沉淀池。盐田是悬空田,小块而有规则,下面用木桩支撑着。悬空有利于过滤,透气,干爽,盐井和沉淀池在更加低矮的江边。
盐田排列得像梯田,曲珍说,包括弃用的一共三千五百多块,最老的卤水井已经一千三百多年。她指着江对岸说,那边以纳西族为主,出产黄盐,因地势低矮,盐田被洪水淹没了。这边以藏族为主,出产红盐,因地势较高,暂时未受影响。
至今沿用传统的方法手作盐巴,卤水从江边的井底渗透出来,用木桶盛盐水倒入卤水池进行第一次过滤。再把过滤水倒入盐田,经过风干浓缩,结晶成盐巴。天气好的话一个礼拜出产品,否则要半个月,如果下雨,时间更长。
到了收成时节,田里的盐巴上面是白色,下面是粉红色,粉红色的盐巴掺杂了粉红色的泥土。曲珍说,上面的是食用盐,下面的可当工业用盐。
跟着曲珍压低身子走在悬空的盐田下面。盐田下面的支柱上挂着长长短短的盐水柱。我一不小心碰到一根,盐水在帽子上画出一条银白色的盐水线,盐水线瞬间又成了盐花线。曲珍叫我坐在田埂上给我拍一张照,起身时拍拍裤子和帽子,黏糊糊的,越拍越黏,尝一尝,好鹹。
回到休息室,曲珍的姐姐已经备好午餐,我们吃“加加麵”。加加麵顾名思义就是给食者一碗又一碗地添加面条。每一碗的量很少,当第一碗端来时阿冰说:“这么少,赶不上口。”曲珍回说:“保证跟上你的速度。”她飞快地往返于厨房和各餐桌之间,把托盘里小碗的麵加进我们碗里,场面别开生面,很有仪式感。
我们中间有人吃了十二碗,我问曲珍从前的最高纪录是多少?她说没有记,大概没人超过九十九碗,如果有,要奖赏的。我吃了多少碗呢?也没记。
古盐田给高原增添了特别的意义,为保护这个独特产业,盐民和政府做了不少工作,当中包括曲珍姐妹的努力。曲珍姐妹好漂亮,这里的藏族姑娘都好漂亮。从停车到参观到午餐,她俩一条龙服务,懂制盐也懂做生意,是老板/管理员/厨师/收银员/服务员/讲解员。有一个新词“斜槓人生”,形容多面手,她俩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