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白话文人物志/张季鸾\李春阳

2024-09-26 05:01: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一九二六年一月十日,《大公报》的创始人英敛之去世。三位留日背景有志办报的年轻人吴鼎昌、胡政之和张季鸾走在了一起,合作买下这家负有盛名的报纸,新记公司的《大公报》事业由此开始。一九二六年九月一日《本社同人之志趣》发表,提出“四不”办报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后来成为《大公报》的社训。

  张季鸾祖籍陕西榆林,生于山东邹平,父亲是进士出身的县令。十五岁那年张季鸾拜关学大师刘古愚为师,与于右任同门。张季鸾日本留学,结识了同盟会群雄。辛亥革命后归国,曾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秘书,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时年二十三岁。

  在张季鸾主导下,从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七日起,《大公报》“社评”栏目不再署名,此后成为惯例。这样于立言便利,代表报社全体,也寓有个人不求名的意思。邵飘萍曾经在其新闻学著作中评价张季鸾“张一苇君,头脑极为明晰,评论亦多中肯,勤勤恳恳,忠于其职,不失为贤明之记者,且自身殊少党派之偏见。”

  一九三七年后在促进全国团结,鼓动人心士气,发扬民族精神,支持抗战到底方面,《大公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馆址屡迁,七七事变后,津馆不保,增辟沪馆,然后汉口、重庆、香港、桂林,最后集中到重庆。六地十报,毁一馆,设一馆,百折不挠,在日寇的飞机炸弹下,同仁流离颠沛,备尝艰辛,弥久弥奋,坚守岗位,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对于八年抗战,《大公报》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份报纸,而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从上海的四行仓库,到武汉会战的现场报道,《大公报》的战地记者,总能把最新战况报告给读者。武汉失守后移师重庆的大公报,销量是重庆所有其他报纸销量的总和。方汉奇曾说,“我曾经是抗战时期《大公报》除汉口版以外的天津、上海、香港、重庆、桂林五个版的读者,可以大体上算得是这一时期《大公报》的历史见证人,在我心目中,这一时期的《大公报》唱出的是时代的强音,体现的是一代知识分子和中国人的良知、他们炽烈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张季鸾的如椽巨笔对国事的影响,以西安事变为显著。他的社评《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乃其一生最有力之代表作,完全以口语白话,语气亲切平易,“你们快把蒋先生抱住,大家同哭一场!”这一句写得尤其动人,处处为双方设想,成为化解矛盾的“血泪之辞”,平衡各方,得到好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张季鸾的文章之功,宋美龄过目后,派空军把当日的《大公报》加印数万份,运往西安上空散发。“所有东北军及杨虎城所属看了这张传单式的社评,马上转变了态度。张杨二氏的心理,也立刻起了急剧变化”(陈纪滢《胡政之与大公报》)。半个世纪过后,一九八八年张季鸾百年诞辰台湾纪念会上,年逾八旬的张学良在张季鸾儿子张士基面前,将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八日《大公报》社评《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全文背诵了一遍。

  一九四一年九月六日张季鸾在重庆病逝,胡政之说,“季鸾为人,外和易而内刚正,与人交辄出肺腑相示,新知旧好,对之皆能言无不尽,而其与人亦能处处为人打算,所以很能得人。”于右任赞其“不自顾其穷,不自惜其病,不自恤其死,念念在国家,念念在职务”!

(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