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巡视澳门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忧国忧民、三番五次奏请禁烟的湖广总督林则徐被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他甫抵广州,即查封烟馆、商船,勒令外商上缴鸦片,鸦片商人纷纷外逃,不少撤往澳门。林则徐通过粤海关监督发布通告:“澳门虽滨海一隅,亦是天朝疆土,岂能任作奸犯科之人永为驻足乎?”并请澳门同知蒋立昂将其谕令送交澳门总督:“本大臣一俟虎门收缴完竣,即当日赴澳门,一体查办”。
澳门是鸦片主要集散地。明万历年间,鸦片就开始输入澳门,一七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专卖权后,英国人逐步取代葡萄牙人,一八三六年更开始长住澳门贩卖鸦片,最后控制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份额。必须切断来源,才能成功禁烟,林则徐巡视澳门,要求澳葡当局配合执行,是关键举措。
消息传出后,澳门华人兴高采烈,奔走相告;逃匿在澳的鸦片商诚惶诚恐,不可终日;而坐看中英之争的澳葡当局,则千方百计讨好双方:一方面促请烟贩转移鸦片至零丁洋,公告英商撤离澳门;另一方面,又回禀钦差大臣要“预设公馆”“隆重接待”。一八三九年九月三日,虎门销烟整整三个月后,林则徐在他五十五岁生日当天和两广总督邓廷桢率官兵二百多人,浩浩荡荡进入澳门。他在日记写道:“甫出关闸,则有夷目领夷兵百名迎接,皆夷装戎服,列队披执于阵前,奏夷乐,导引入澳”。
林则徐已断然拒绝澳葡当局“预设公馆”,径直进入了莲峰庙,在“中外流恩”“恩光浩大”的匾额下,接见澳葡理事官,“宣布恩威,申明禁令”。葡萄牙人也感谢皇帝恩赐,让其居澳两百多年安居乐业,并应允安分守法,义不容辞协助驱逐烟贩奸商。致赠礼物后,林则徐一行再次出发,经过大三巴、妈阁庙、南湾各炮台,受到十九响礼炮的隆重欢迎。
中国政府向为澳门衣食父母,澳葡当局能够击退英、荷两国的侵占,也全赖天朝的庇护。澳葡当局接待朝廷官员的规格,向有定例,无须过度解读,满清帝国已夕阳西下,但林则徐巡视澳门宣示主权,还是起了震慑作用,令澳葡当局保持中立。同一天,澳督边度(Adrio Acaio da Silveira Pinto)便正式拒绝了英国商务监督义律(Charles Elliot)请英国军舰“保卫”澳门的提议,重申中立立场。
林则徐巡澳成功,并不意味着禁烟的成功,他面对的是更棘手的敌人。义律不满澳督的中立政策,特别是一八四○年二月四日英国军舰闯入澳门内港未获准停泊后,就开始构思军事占领计划,声称根据英葡协定,葡萄牙有义务保护英国臣民,英军舰有权利驶入葡殖民地港口,如不准许,后果严重。几曾何时,英军两次攻占澳门,皆为明朝军队震慑驱赶,如今形势急转直下,英军六月即北移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惊恐求和的道光皇帝,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之罪名,革职查办林则徐。“召缓征和医并至。眼下病,肩头事,怕愁重如春担不起。侬去也,心应碎!君住也,心应碎!”不久战死海上的邓廷桢有此哀叹,犹如文天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之悲壮。
林则徐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民族的悲剧。悲之,在于不知己知彼。魏源曾称,“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林则徐到广州后,特意召见熟悉“夷情”的传教士梁发,并在梁发儿子梁进德协助下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地理书《四洲志》,还编辑《澳门新闻纸》,“开眼看世界”。近距离、多方位接触澳门后,他才说“所得夷情,实为不少,制驭准备之方,多由此出”,为时已晚矣。强敌面前,清朝兵败如山倒。隐约中,传来了满清帝国的挽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