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如是我见/一樽未觉晚秋过\李仙云

2024-10-29 05:02:1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岁月忽晚,秋色正浓,漫游于公园,连海棠都错把深秋当暖春了,光秃秃的枝丫间,竟有零星粉嫩花瓣在莹莹俏绽。当节令转动至立冬,气温怒然转身,来个“大跳水”,嗖嗖冷风中寒气逼人,立冬这一道秋冬分水岭,一亮相就冻得人直打哆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甲骨文的“冬”,一条绳子两边打结,这奇妙的象形字,意为终结。也就是说生命从蓬勃生发,开始转为蛰伏敛藏,霜凝大地枯木寒枝,连澹澹河水也泛着冷光,“咚咚锵锵”就奏响了冬之序曲……

  那满池残荷任淒风苦雨无情肆虐,它们默然伫立,如美人迟暮,萧条衰枯中却尽显铮铮铁骨,那是一种历经生命繁华后的淡定自若,以不屈无畏之姿走向生命的终点,向死而生恰是一种生命的蜕变与涅槃。驻足凝望间敬畏之心骤起,那一份奇崛之美撼人魂魄。一只小野鸭静卧于残荷上,我倏然间想起黄庚的《池荷》诗:“红藕花多映碧栏,秋风才起易凋残。池塘一段荣枯事,都被沙鸥冷眼看。”光阴流转草木荣枯,最沧桑时也曾最繁华,荷虽残枝已败,但那萧飒之气与凌然风骨,却自有一种苍凉悲壮之美!

  万般生命皆有韵,荷塘一侧,植于池畔、临水而绽的木芙蓉却开得芳艳清绝,朵朵花儿雍容端庄,那一片艳丽之色,将初冬装扮得蔚若云霞,灿如锦绣。这朝白、午粉、暮红的一日三变之花,明代学者吴孔嘉赞它:“堪与菊英称晚节,爱他含雨拒清霜。”那不畏寒霜、伶俜傲绽,如彩碟般清丽动人的盈盈花瓣,让这初冬也潜藏着“春”的蓬勃生机。

  “最是童年总入梦,纸上留我旧故乡”,跨入立冬的门槛,旧时在家乡,每到此时,母亲早早就浆洗缝制好了一家人过冬的棉服,父亲将劈好的柴火高高垒起,整齐码放于屋檐下。那撑起的大肚铁煤炉,长长的烟囱伸向窗外,青烟袅袅中满家属院都飘着饭菜香。冬日一家人围炉而坐,吃着香甜的炉烤红薯,磕着瓜子閒唠家常,那红红的火苗照得人心儿暖暖。

  立冬也是古时的“寒衣节”,天子会赐群臣冬衣。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家乡便传承了这一古老的习俗,立冬会糊装入棉花的纸衣,为逝去的亲人送寒衣,焚烧于坟头或十字路口,以示祭奠。

  立冬醃菜也是家乡一道亮丽的饮食文化“风景”。家家户户的屋顶窗台、晾衣绳、庭院里,都晾晒摆放着各式蔬菜,红、橙、黄、绿、紫,热热闹闹地像蔬菜的“群英会”。母亲醃製的甘蓝、洋薑和胡萝卜,那无敌脆爽之味,在那味蕾寡淡、青黄不接的冬日,常馋得我边写作业,边捏几片美滋滋地当零食吃。

  俗话说:“立冬补冬,补嘴空”,因饺子谐音“交子”,有新旧交替之意,在这秋冬交互之际,吃一碗冬至饺子不仅是文化传承,更取其吉祥健康之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饺子在滚水里上下翻腾,像一锭锭元宝般望之喜庆祥瑞。每次母亲将饺子盛于盘中,总会来句:“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那天寒心暖,食之美味无比的冬至饺子,忆起总让我想起作家刘学刚的一句话:“冬天是一辆列车,呼啸着,在寒风里疾速行驶,它的燃料就是饺子。有了饺子,身体有热能,生活有奔头。”

  立冬日赴古园赏菊,上万盆各色菊花遍布园中,真是菊英荟萃醉古园。我在丽花香蕊中神迷心醉,忽见一身着汉服的小女孩凑于花前,微闭双眼细嗅花香,一层光晕倾撒而下,美得宛若身处童话世界里。时光飞逝,“一樽未觉晚秋过”,可这“韵比猗兰色更多”的绚烂菊花,也道尽立冬之韵。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