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英伦漫话/迷人怪物\江 恒

2024-10-31 05:02:1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电影《暮光之城》剧照。

  提起万圣节的造型,怎能少了吸血鬼,这个从小说中走出来的经典西方文学恐怖形象,经历了不断的演化,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德古拉》舞台版本,才基本奠定如今家喻户晓的模样。

  早在中世纪,欧洲便流传许多吸血鬼的传说,但对它的描述说法不一,外形多属半人半魔,性格上恐怖凶残,常利用尖木桩刺穿人体。到了一八九七年,当时身为演员经纪人的布莱姆.斯托克,受爱尔兰作家雪利登.拉.芬努的小说《女吸血鬼卡米拉》启发,出版了一部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以古代东欧嗜血的王子德古拉斯缇为主角的恐怖小说《德古拉》,书中主人公名字简化为前三个音节,其行凶手段也从穿刺改为咬人。自此,吸血鬼形成了较固定的恐怖画像:鲜血、坟墓、夜晚、寒冷、蝙蝠、尖牙以及黑色斗篷。

  斯托克笔下的《德古拉》有着浓郁的哥德式小说风格,可谓集惊悚、悬疑和血腥于一身,并受到喜爱猎奇作品的读者疯狂推崇。随着该小说的一炮而红,德古拉的知名度也大幅跃升,成为第一个以人形而非兽面出现的现代吸血鬼。尽管这位古代伯爵的血管内流淌着贵族的血液,但他不论从外形还是行为处事,仍笼罩于恐怖阴影下,在各种意义上都血腥至极。直到二十多年后,德古拉才迎来重要的转折。

  一九二四年五月,由爱尔兰演员兼剧作家汉密尔顿.迪恩编剧的《德古拉》第一部授权戏剧在德比大剧院首演。当幕布升起时,德古拉已化身为优雅的人物,穿着长长的歌剧斗篷在舞台上飞来飞去。用斯托克的曾孙、《德古拉:不死族》续集联合作者达克雷.斯托克的话说,德比(Derby)是德古拉外形绅士化的起源点。由于《德古拉》是一部书信体小说,要将其推上舞台表演,就必须对全部章节大幅浓缩和改编,加之要照顾到现场观众,若是德古拉依旧像小说中那样面目狰狞,会吓坏很多人,因此将他打造成一个穿着得体、温文尔雅,是伦敦上流社会一分子的新形象。

  据当时扮演德古拉的演员布莱克在回忆录中称,他在舞台上穿着晚礼服,披着高领斗篷,看起来颇有绅士风度。而斗篷实际上是舞台道具,用电线连接并悬挂起来,这样德古拉就可以通过活板门溜走,当另一个角色去抓他时,会发现他已经从悬挂的斗篷后面消失了。谁能想到,这个作为舞台道具的装扮却流传下来,每当万圣节时,总会看到大人和小孩穿上同款的高领斗篷嬉戏。由于演出获得成功,该剧不仅巡回演出,还被改编为百老汇舞台剧,环球影业甚至购买了电影版权,这促成了一九三一年由卢戈西主演的著名《德古拉》电影,极大影响了后人对德古拉和吸血鬼的描绘方式。

  在英国德比舞台剧的基础上,德古拉的外形和行事手段不断演化。例如一九五八年,编剧第一次把德古拉绅士描写成可长出尖牙吸血。到了二○二○年,BBC系列剧集《德古拉》的第三集,出现了二十一世纪德古拉在伦敦使用手机上的约会软件来寻找受害者等等。正如文学评论家所说,现代德古拉颠覆了以往对吸血鬼丑陋又没有思想的描写,反而描绘成现今流行文化中所为人熟悉的文质彬彬、魅力十足,又能控制他人思想的绅士。德古拉不但更像人类,并且角色的可信度也变得更高,因为他就像路人甲,无人知道他到底是谁,也不知道他采取什么伪装。我们甚至为德古拉制定了一套道德指南,让他保持有趣的同时也接受更多挑战。

  可以说,凭借晚礼服、高领斗篷和锋利的尖牙,德古拉完成了现代吸血鬼的转型,随着它无数次在电影、戏剧、电子游戏和衍生书籍中出现,这个新形象已深入人心。据粗略估计,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地以吸血鬼为题材的电影、小说和戏剧等有二三百部之多。作家罗杰.伊伯特在《伟大的电影》一书中写道,从一九二二年著名无声黑白电影《吸血僵尸》,到一九九二年收获理想票房的影片《惊情四百年》,吸血鬼神话频繁地被搬上银幕,以至于其内容已变得像歌德的歌词或莎士比亚的剧本一样:熟知的是故事和节奏,变化的是风格和制作。不仅如此,从《吸血鬼猎人巴菲》中具有人类灵魂的复杂天使,到《暮光之城》系列中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爱德华,德古拉题材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延伸出了永生、穿越、奇幻和超能力等年轻一代喜闻乐见的流行元素。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德古拉首次搬上舞台一百周年,由英国德比大学率领的一批文学界人士,将举办为期十四个月的“德古拉重返德比”活动,有参观、演讲和表演等内容,直至明年五月结束,以便让更多人认识这个独特的文学角色。

  正如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迷人怪物》一书中所说,鲜血使徒,暗夜勳爵,尽管命中注定与坟墓为伍,德古拉伯爵却不会消逝。无论是作家笔下的全新冒险故事,还是为他增添各种特征,他终会一次又一次地归来。我们必须承认,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德古拉伯爵已然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怪物朋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