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白话文人物志/夏曾佑\李春阳

2024-11-28 05:02:0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陈寅恪从欧洲留学归国,去见他父亲的老友,饱学之士夏曾佑,他对陈寅恪说:我很高兴你懂得多国文字,有很多书可读。我只能看中国书,但可惜都已经看完了,现在无书可看。陈寅恪当时认为荒唐,中国文献典籍浩如烟海,怎么可能读遍而无书可看?等到陈寅恪七十岁时,他对人说:我现在老了,与夏先生很有同感。这时候,陈先生已双目失明,又身处那个特殊的年代。

  夏曾佑(一八六三至一九二四),浙江杭州人,光绪十六年进士,曾任礼部主事。他与梁启超一起办过《时务报》,又与严复办过《国闻报》,还与黄遵宪一起提倡“诗界革命”,黄遵宪称其“兼综九流能说佛,旁通四邻善谈天”,梁启超尊他为“我少年做学问最有力的一位导师”。一九○六年作为出洋考察的五大臣的随员,夏曾佑曾赴日本考察。辛亥革命后,任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后任京师图书馆馆长直至离世。

  夏曾佑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史》,他把整个中国史分为三个阶段:上古之世──草昧至周末,中古之世──秦至唐,近古之世──宋至今。上古之世有二,开辟至周初为传疑时期,周中叶至战国为化成时期;中古之世有三,秦至三国为极盛期,晋至隋为中衰期,唐为复盛期;近古之世有二,五季宋元明为退化期,清朝的两百六十多年为更化期。

  从传疑到化成,至极盛,再到中衰,然后是复盛,接下来是退化,最后是更化。这个看法背后的观念,接近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把民族的历史,视作有机体看待,有自己的诞生、萌芽、成长、成熟和衰亡,以这样的目光打量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并将这样的观察和分析放进一部历史著作里,夏曾佑是第一人。

  夏曾佑认为写历史的根本原则是“总以发明今社会之原为主”,“文简于往古,理富于往籍,足以供社会之需”。在写作方法上他采用章节体裁,这种体裁,此后成为新世纪史学家编写历史书的主要方式,影响较大。原书计划写五册,实际只写了前三册,从时间上看完成了上古至隋的历史阶段的写作。

  夏曾佑曾说,“书之纪人事者谓之史,书之纪人事而不必果有此事者谓之稗史”,稗史即是小说。他说,书之言实事者不易传,而书之言虚事者易传。因为实有之事常平淡,诳设之事常秾艳。人类有两个“公性情”,“一曰英雄,一曰男女”,“非有英雄之性不能争存,非有男女之情不能传种”。因此小说最重要的主题,就是英雄传奇和爱情传奇。这位并不写小说的人,在文章里谈及小说创作中的五难五易:“写小人易写君子难,写小事易写大事难,写贫贱易写富贵难,写实事易写假事难,叙事实易叙议论难”。他还认为当下社会迫切需要写给妇女和粗人看的小说,至于士大夫,其实并不急于读什么小说。

  “人心之所乐者二:甲曰不费心思,乙曰时刻转换。”他认为阅读小说,最能满足这两条。那是在一百年前他说这样的话,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手机短视频与微信等大约才是既不费心思又时刻转换。

(十九)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