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出差台北。秋末初冬,温度骤降,晨起在酒店附近的早餐店叫一份热热的蛋饼加豆浆,借来邻桌老爷爷的报纸閒閒翻看,入夜在宁夏夜市边食边逛,与煎饺店老板娘寒暄几句,暖心又惬意。
台北这城市的建筑外观总是旧旧的,与上海、广州和首尔等亚洲大都会相比,这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远非先进,城市样貌也欠缺新意。十多年前初到,与今次再访,城区景观似无差别,仿若静止在旧时空里,与当下进步飞速的大城市着意打造的元宇宙、高科技和人工智能场景等相去甚远。
即便如此,台北仍是不少游客乐意到访的城市。翻看抖音、小红书或Facebook等社交媒体平台,旅行达人、知名博主常常喜欢在台北citywalk,到访特色小店,品尝在地小食,体验与别不同的文青旅程。台北文旅业界花费不少心思创想,从咖啡茶饮到文创空间,从独立音乐到小众电影,“小确幸”式生活方式已然成为日常的重要部分。
台北常年在旅行热门城市榜上有名,一则因为人文风物确有特色,二来因为在地民众礼貌待客,同样重要的是文旅业界对于城市形象的打造与品牌的推广。我们今次到访松山文创园区,见到园区内正在举办“台湾观光100亮点”专题展览,不同城市文旅部门各自推出在地网红景点,最终汇总为一百亮点。细看这些旅行亮点,不仅有大型展会、热门景点,更有不少小众的、与环保和艺术文化相关的新地标,例如音乐酒吧、画廊、珍珠奶茶舖、夜市、乡间农庄、森林步道等。规模不一定大、参与人数不见得多,但关键在于新奇、在于与别不同。诚如策展人引用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话:“真正的旅程,不是以同样的眼光看一百个地方,而是以一百种眼光看同一片土地。”
再说香港,自身的文化艺术不乏特色,近年特区政府为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也投放了颇多资源。在我看来,香港文旅若要持续发展,需更着眼长远,不能再因循过往,将香港仅仅视为游客购买奢侈品和高价消费品的目的地,而应再深入开掘这座城市文化艺术潜质,找到真正在地化、个性化的景点,辅以贴地生动的宣传推广策略,由此令来此观光访友的游客明白,香港从来都不止是金融银行,不止是大型商场,更是一座有山有海、有食有玩的城市,年轻、亲切、多元而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