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文学创作讲座,或出席研讨会什么的,讲的人各有各的门路和途径:作家讲的是自己的经历与创作经验,间中或许还会传授一些写作诀窍;教授学者所讲的则多为补充知识量,目的是为观众或学生树立标杆促进思想。但总的来说,范畴不外乎如何从生活中取材,如何塑造人物,如何布局,用什么手法描述充溢人间烟火的俗世故事等等,因此被戏谑为陈腔滥调是常有的事。
但“陈腔”不一定是腐朽的代名词,而“调滥”可能是化学反应分解出来的精华呢。重弹而能冷静地意会了整个世界,其中学问深不可测。
曾经主持过一个小说创作讲座,主讲人一上台就开始“陈腔滥调”:怎样从生活中取材,怎样把生活带进小说里,意思是说要写得比真的还要真。当被问到写什么题材比较有意义?他建议初学者写身边事,因为是自己熟悉的,也只有自己熟悉的才能写得深刻;至于写什么题材比较有意义?他说只要是自己熟悉的,写什么都有意义。比如熟悉采锡矿作业的,可以矿场为题材,写矿工惨遭活埋事件,还有夜盗锡米被射杀的悲剧。而这两个题材,同样是与锡矿有关,但他认为第二个比第一个更值得写,也更有意义。因为土崩惨遭活埋是意外;夜盗锡米遭射杀,这里面有故事,至少存在着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铤而走险,还甘冒着丢命的危险?从而引发读者关注,甚至想像。小说的意义在于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这就是小说的社会功能。
这样的陈腔滥调绝对符合“文学理论”,且又不失旨趣,甚至可说是意图高远的。
但文学难就难在靠经验不靠知识,而理论又不能脱离实践。这似乎是说,小说是弄假成真的绝活;最最关键的是小说人物必须有血有肉,连心理和举止都必须真实,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显示他就是小说里的那个人,而不是作者自己。这靠什么?起决定性作用的当然是靠历练,靠经历世事,从经历的事情中得到磨炼,在最可能的生活圈里表现创造力。人们往往有一种错觉,只要一听到“陈”,就认定必定是“滥”的,因为好东西必然都该是崭新的。像商品,当然是新款的好,哪怕是削足适履。
主讲人于是说:我不要求你认同我,但请相信,这个世上是有可以相信的道理的——那就是:“调滥”。之所以“滥”,是使用率频繁,而频繁是因为经过长时间实践,证实了其中的道理,故而沿续不断。换言之,那是万古长青的实践积澱。
我当然相信他。因为深知现实生活并不如想像是怎样就是怎样。它既是庄严的也是艰难的,但只要配合得宜,肯面对现实,一样可另辟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