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重庆市南川区梅华园,梅花被雪覆盖。\新华社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解释道:“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对应民间广泛流传的“数九”习俗,即从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所谓“热在三伏,冷在四九”,大寒节日正值“三九、四九”阶段,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可见大寒寒冷的程度。
在豫西北地区,这时期田地已被冰雪覆盖,基本上没办法种植作物。其实早在一个月前,在小雪至大雪节气这段时间,农民就已经给冬小麦浇灌了封冻水。小麦有了水分的滋养和温暖,可以舒服地睡个越冬觉。农民赶在下雪之前,收了地里的萝卜、白菜,储存进地窖,也安下心,开始歇冬。
大寒在岁终,过了大寒又立春,农历新年恰在立春前后。所以,大寒一到,年味渐浓。这期间的许多民俗多了些辞旧迎新的意味。虽是农閒时节,但家家都在忙着除旧饰新、醃製腊味,吃腊八粥、祭灶、扫房子、磨豆腐、蒸年馍、杀年猪、贴年红等等习俗,一个个忙得手脚不停,却又喜气洋洋。
“耍老虎”是焦作地区的传统舞蹈,也是特有的一项风俗。忙了一年农活,农民们终于有时间把“老虎”“耍”起来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在乡间时常听闻敲鼓、打锣、拍镲的声响,欢天喜地、热热闹闹。不管是排练还是正式表演,都有观众围观,时不时地爆发出掌声与喝彩声。
“耍老虎”在当地也称作“老虎棒”。老虎棒既是舞蹈名称,也是表演时用来打虎的装备──连在一起的一长一短的两节木棍。“老虎”的虎皮多用彩布制成,虎尾用钢鞭制成,头用铁丝做骨架,纸糊彩绘而成。表演主要以两人合作为主,一人举虎头,一人撑虎尾,伴随着喧天的锣鼓,表演各种动作,或凌空扑咬,或就地翻腾,或嬉戏打闹,活灵活现,生动有趣。有时会有一人手持“老虎棒”逗弄老虎,观赏性和趣味性大大增加,往往逗得孩童捧腹大笑,直滚到大人怀里,两人笑作一团。
待到正式表演的日子,仪仗乐队与“老虎”浩浩荡荡地上街了。舞虎者先是在平地做出扑、跌、甩等动作,吸引陆续赶来的观众。待到方桌垒起表演台,舞虎者便逐级登上高台,所谓“猛虎上山”。这很考验舞虎者的功力,虎头与虎尾两人或托举或跳跃,配合默契,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引得众人时而惊呼,时而喝彩。
“耍老虎”的队伍一路向前行走,算是乡村里的巡回演出。若有村民觉得不过瘾,想要多留一会儿,便与同村人商量了,搬出一张条櫈,挡在路上。意味有二,一是请“耍老虎”队伍歇脚;二是挽留,再来一场表演。遇到这种情况,“耍老虎”的队伍往往要拿出真本事,表演一齣高难度的动作,方不辜负村民的喜爱。之后,吃了村民准备的点心和茶水,锣鼓声又起,继续前行,留下一地欢声笑语。
据《古氏南迁》与《涂氏宗记》记载,“耍老虎”源于中原地区。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出现了虎舞并流传于黄河中游。怀川先民从百兽之王老虎的腾、跳、扑、卧等动作中受到启发,以虎的生猛和威严彰显骁勇善战的武士精神,融合武术、战争、宗教等元素,创编了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发展到今天,“耍老虎”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形式已成为怀川人民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对于勇往无前、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寒是一个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无论是忙忙碌碌地准备各种吃食,还是热热闹闹地“耍老虎”,都是人们对自己辛苦一年的犒赏,也是对新年的祈望与祝福。过了大寒,又是一年。大寒之后天渐暖,一个新的轮回又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