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英国皇家国家大剧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是粗犷派标志性建筑。\资料图片
去年底上映的电影《粗犷派建筑师》(The Brutalist),成为争夺今届奥斯卡奖的大热,其看点不仅在引人入胜的剧情,还有戏外的建筑学争议。
影片主人公的原型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马塞尔.布鲁尔,他在二战后从匈牙利移民到美国,并成为粗犷派代表人物,其最著名的设计作品是纽约如倒置金字塔形的前惠特尼博物馆,以及巴黎三叶草形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但正如电影《角斗士Ⅱ》因描绘罗马人在咖啡馆看报纸和喝啤酒的离谱场景激怒了古典主义者一样,该片也惹恼了对粗犷派抱有复杂情感的建筑学家,他们不满导演对布鲁尔的诠释过于简单且随意,特别是电影中呈现的原始混凝土和极简主义形式建筑物,在镜头角度和灯光下突显了巨大体积和几何线条的视觉冲击力,却忽视了长久以来对粗犷派建筑的好坏之争。
粗犷派作为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被建筑评论家雷纳.班汉姆推广和普及的建筑风格,是由功能主义发展而来的极简主义结构,主张避免装饰性设计,突出建筑材料和结构工程的裸露,常使用未涂漆的钢筋混凝土或砖石,并采用几何形状和单色调,在外形上极具辨识度,几乎主宰了当时英国新住宅区的建筑风格。以粗犷派标志性建筑英国皇家国家大剧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为例,它出自建筑大师丹尼斯.拉斯登之手,大量使用原生混凝土,有着庞大的规模和沉重的外观。还有伦敦金融城巴比肯(Barbican),同样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形成一个庞大宏伟的建筑群。在一些建筑师看来,粗犷派以简约、条理分明和严格的几何形状为特征,大胆的结构中蕴含着独特美感,设计上体现实用的理念。
但粗犷派又常被批评既不吸引人又毫无灵魂,长期以来被讽刺为“混凝土怪物”和“世界上最丑陋的建筑之一”。比如时任威尔斯亲王的查尔斯曾将巴比肯描述为“像一座核电厂”,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此沉闷和压抑建筑风格的反感。实际上,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粗犷派逐渐不再受欢迎,原因除了建筑物因长年累月风化和磨损,大大降低了美学效果,还包括部分社区建筑开始与犯罪和贫困等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像是电影《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中的黑帮小混混,经常出没于粗犷派建筑群。英国作家西奥多.达尔林普尔甚至将这些建筑描述为“不人道、怪诞和冷酷”,因为它们不会优雅地老化。
更重要的是,粗犷派的兴起是因二战后需要迫切重建,并恰逢城市中心改造,实际上它往往与后者密不可分,混杂其间的是展示野蛮实力的城市高速公路、混凝土地下通道和商业地产,时常被老派的人批评破坏了优雅的田园城市风光。不仅如此,混凝土原料在灰色天空衬托下,显得格外冷酷阴沉,雨天很容易留下雨渍,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极易成为愤怒年轻人的天然目标,他们往往选择在粗犷派建筑的墙壁上涂鸦。用历史学家的话说,粗犷派是最具争议性的建筑风格之一,它有一个不幸的标签,昙花一现后便背负了恶名,其负面色彩掩盖了杰出之处。
正所谓风水轮流转,近十多年来,粗犷派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二○○六年,一批建筑师呼吁将这一风格重新定位为“英勇建筑”,以摆脱“粗犷”这一术语的负面含义。同时许多粗犷派建筑因“暴力美学”风格成为文化偶像,不仅大量印在背包、马克杯等纪念品上,还频繁现身于描绘世界末日或反乌托邦场景的电影和电视剧中。它还获得了受保护的地位,例如巴比肯已被英国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建筑,而古蹟和文物保护组织“英格兰遗产”(English Heritage)呼吁将更多类似建筑列入遗产名录。
随着英国房地产开发热,有越来越多的粗犷派建筑面临从人们视野中消失的危险。比如曾被查尔斯讥讽为“一堆发黴的大象粪便”的樸茨茅斯三角帽购物中心(Tricorn Centre)已遭拆除。去年底,在英国艺术家翠西.艾敏协助下,保护组织赢得一场胜利,成功保护了英格兰马盖特著名的阿灵顿大厦免遭重建。该十八层楼高的建筑一直被公认为粗犷派的杰作,大厦侧面采用波浪形设计,每个单位都可以看到城市和大海的景色,它启发了英国摇滚乐团Hawkwind创作的流行歌曲《High Rise》,也出现在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提名的电影《光之帝国》中。
建筑与城市历史学家、《繁荣城市》一书的作者奥托.史密斯认为,如果电影《粗犷派建筑师》能让人们领略到那个时期建筑的美丽和多样性,将是最大的收获之一。建筑专家则希望,影片中探讨创伤、雄心、生存和建筑的故事,有助于重新引起观众对英国粗犷派遗产的兴趣。如《原始混凝土》一书的作者巴纳巴斯.考尔德所说,巴洛克和哥德式建筑也曾是人们的笑柄,相信粗犷派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