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艺象尼德兰/超前的极简撞色\王 加

2025-02-25 05:01: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西班牙埃斯克拉尔宫内一展厅展出凡.德.维登作品《髑髅地》。\作者供图

  策划已久的西班牙马德里艺术深度游,特意安排了一天到城外的埃斯克拉尔宫(El Escorial)。这座著名的西班牙宫殿既是曾经的王宫,且包含修道院的功能,还是西班牙历代王室的皇陵,可谓“一宫多能”。宫内既有卢卡.焦尔达诺(Luca Giordano)的巨幅天顶画,也有提香(Tiziano)等威尼斯画派巨匠以及受其影响辗转来到西班牙谋生的埃尔.格列柯(El Greco)名作,随处可见令我眼睛和审美都无比舒适的真迹。这些收藏也充分展现出曾经的宫主腓力二世国王(Philip II)卓越的艺术品味。然而,最大的惊喜是在我准备离开时偶遇的。

  在往出口处走的沿途,我突然瞥见了一个展览广告牌,上面印有“弗拉芒原始派”(Flemish Primitives)绘画巨匠罗希尔.凡.德.维登(Rogier van der Weyden)的作品局部,立马奔过去一探究竟。原来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有个独立的展厅,里面正在举办西班牙风格主义画家胡安.费尔南德斯.德.纳瓦雷特(Juan  Fernández de Navarrete)的专题展,其中的最大亮点便是凡.德.维登巨製《髑髅地》(因赠予布鲁塞尔附近舍特区的加尔都西会修道院,故又名《舍特基督受难图》)与纳瓦雷特的两幅临摹人物同室陈列。这幅收藏于埃斯克拉尔宫、历经数年近期修复完成的宗教主题代表作与昵称“聋人”、曾身为提香助手多年的西班牙画家纳瓦雷特临摹版在展览最后一个独立空间同台亮相,辅以画作在修复过程中留下的红外线扫描底图,似乎让误打误撞走到此处的我感受到了“使命的召唤”。

  站在这幅凡.德.维登现存唯一一幅以真人等比尺寸绘制的巨作前去直面基督受难的瞬间,画中的悲恸氛围扑面而来。大师的真迹在欧洲各地看了不少,最大的感触是无惧血腥的真实与悲痛欲绝的深刻,外加晶莹剔透的泪珠。在这幅巨製中,圣母玛丽亚和圣约翰分列十字架两侧,以灰白色天主教加尔都西会教士的长袍示人。如大理石雕般的凿刻袍服褶皱赋予两人在画中雕塑般的质感,圣母的悲戚和约翰的惊诧都仿佛被凝固在了这个瞬间。相比之下,反倒是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血肉之躯显得更有鲜活的生气了。

  和所有文艺复兴时期巨匠试图重现耶稣基督在髑髅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真实场景所不同,凡.德.维登在真人等比尺寸的《髑髅地》中罕见地选择了一个超前且现代的呈现方式。画作的构图相当简约,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其手脚连线构成一个稳定的倒三角形,使得画作布局稳定而“聚焦”。背景布满正方格的天篷宛如舞台背景,加上左侧露出的一段灰色墙面,感觉画中的构图如同今天在摄影棚用红色帷幕搭了个布景来拍摄定装照,摆好姿势一顿连拍定格所有。饱和度极高的正红色帷幕背景显然是在映射基督受难的惨状,圣母的灰白色长袍则凸显出她的圣洁。红与白的强对比、辅以两位大理石雕般的人物与背景幕布的色块搭配,画家巧妙营造出“简单粗暴”的视觉冲击力。而帷幕上不明所以的红色方格,更令我不由得想起几个世纪后以手绘几何方块享誉世界的荷兰抽象画家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原来早在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凡.德.维登笔下,已经作出了现代极简风的尝试。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画家创作需要“供养人”订单的十五世纪,这幅距今五百馀年却现代感十足的《髑髅地》是凡.德.维登自发创作并赠予加尔都西会修道院的。由于没有赞助人对内容的主观干预,作品显然蕴含着画家本人更多的真实艺术观念。像劳特累克(Toulouse-Lautrec)和博纳尔(Pierre Bonnard)等印象派艺术家们因痴迷日本浮世绘才开始运用大色块的撞色;蒙德里安更是从学院派的写实到立体主义的尝试之后最终确定了抽象极简之路;但身为“弗拉芒原始派”代表人物的凡.德.维登却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便领悟了极简撞色的真谛。大量使用象征鲜血的红色布景所营造出的基督受难画面,原比画技如实描摹各各他山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更具视觉冲击力。画面中帷幕的场景设置,宛如抽象的戏剧舞台布景──虽观者未身临其境,但一切尽在不言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