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游客在重庆市将军村一处田间艺术景观游玩参观。/新华社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中,艺术乡建作为一种新型的城乡互动模式正在不断创造。艺术乡建,是城市艺术家或者城市某个组织通过艺术介入的方式参与乡村建设。这种介入不是单项的资源流动,而是基于城乡文化的相互需求、优势互补所形成的深度交融,所产生的效果是积极而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艺术乡建通过文化艺术的力量激活乡村文化的内在动力,在注重文化认同和审美提升中形成新的乡村营造途径,它所创造的新乡村既不同于城市的社区,但借鉴城市社区的某种管理方式,在扎根乡村文化的土壤上,形成独具个性和特色的建设模式,为未来的城乡融合提供了某种示范。艺术乡建在重塑乡村面貌的同时,也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乡文化共舞带来的是城乡的双向奔赴。
艺术乡建对乡村最直观的改变体现在环境的美化和空间重塑上。传统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常常面临两难选择:要么保持落后面貌,要么全盘接受城市化改造。艺术介入提供了一条“柔性更新”的中间道路,在不大拆大建、修旧如旧的过程中,实现对乡村空间的创造性利用,既改善了生活环境,又保留了乡土特色。乡村拥有城市稀缺的自然景观、传统文化和空间资源,而城市则集聚了人才、技术、资本和市场优势。艺术乡建为这两种资源的对接提供了平台。浙江台州横渡美术馆将横渡镇废弃的中学改造为一个具备会议厅、咖啡书吧、观景台的当代美术馆建筑,被誉为“长在田里的美术馆”,还与上海大学合作举办了“横渡之春:社会学艺术节”,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广东从化良口镇乐明村,距离从化市区六十公里,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经济不发达,绿芽基金会本着“参与共生”的理念,以开放的姿态推动村民自发参与“源美术馆”的建设,调动在地的审美经验和文化魅力,构建了“美育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并置共存”“乡土美学与当代艺术共生的美学制度”模式,其“龙眼工坊”、舞蹈创造营、音乐表演活动相继开展,绘制了一幅和美乡村图景。浙江丽水“拯救老屋”的“松阳模式”,通过将废弃的老屋改造成艺术工作室和民宿,不仅保留了传统建筑风貌,还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曾经的空壳村吸引了年轻人返乡就业,乡村改造成“最后的江南秘境”,让乡村恢复了生机活力。艺术乡建探索出的乡村发展路径,避免了激进城市化带来的文化断裂和社会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艺术乡建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复兴与创新并带来经济活力也是有目共睹的,许多濒临消失的传统工艺在艺术家的帮助下重获新生。艺术带来的关注度和美誉度,往往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河北邢台威县将当地妇女世代相传的土布纺织技艺(“别花”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创造出兼具传统韵味和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不仅传承了技艺,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浙江东阳的木雕艺人在与美院教授合作后,作品从单纯的工艺品昇华为艺术品,价值翻了几十倍。福建屏南通过“文创+非遗”的项目,组建民间工程队修缮古宅,建立文创工作室,邀请艺术家长期参与乡村的创意提升,将四平戏、红曲黄酒等非遗融入文创产品,可以销售。一些地方进行的“艺术祠堂”改造项目,让年轻人重新认识了家族历史和乡村非遗文化,增强了对乡村文化复兴的信心,如潮汕地区通过祠堂组织英歌舞的复排,让其焕发出夺目的光彩。艺术乡建不是对乡村文化的简单保存,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艺术乡建成为了城乡交融的纽带,它以独特的媒介方式,超越城乡之间的文化隔阂,建立起城乡的情感共鸣。对乡村而言,艺术提供了一种表达自我的新途径,使长期被忽视的乡村文化得以重新被发现和珍视。在乡村开展各种美育教育活动和举办各种艺术节,可以缩短城乡之间的教育和美育差距。艺术家不是单方面输出创意,而是通过与村民共同创作,在交流中自然融合城乡文化元素。广东佛山举办“顺德大地艺术节”,通过艺术装置、主题展览等形式,推动文旅融合,让村民不出村就享受当代艺术的薰陶。有九百年历史的番禺大岭村古村落的艺术改造项目由艺术家出点子,村民评审团投票决定,确保艺术项目符合当地文化认同,引导村民选择具有岭南特色、尊重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的建筑方案。这既尊重了乡村文化的主体性,又着眼于村民审美素质的提升,让城乡互动形成常态。艺术家在乡村开展的各种艺术活动为乡村儿童提供了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有的还组织城市志愿者为乡村儿童提供艺术教育,弥补了乡村美育资源的短缺。对城市而言,乡村艺术则成为缓解“城市病”的一剂良方,满足了都市人群对自然、传统和本真的精神渴求。浙江莫干山艺术酒店所创造的“艺术疗癒花园”,就是利用自然环境和艺术装置为都市高压人群提供减压空间,让他们在悠閒的环境里释放紧张情绪。城乡关系的平等互利,资源互补,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城乡整体价值的提升探索了新路。
未来,艺术乡建有望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推动城乡交融。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云乡建”成为可能,城市艺术家可以通过远程协作参与乡村项目,扩大艺术乡建的覆盖面。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也将催生新业态,如虚拟现实艺术旅游、数字文创产品展示等,为乡村经济注入新动能。在这一进程中,乡村不再是被动接受城市文化辐射的末端,而是与城市平等对话、相互滋养的伙伴。城乡双向奔赴的艺术实践,将绘就出中国式现代化最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