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旅行迷和读书人,我有一种认识:登山如读书,登名山便如读名著。有趣的是,我游历过名山无数,却未踏遍“五岳”,自诩博览群书,竟没读全“四大名著”。
“五岳”中,我只登过泰山、嵩山和恒山。
最先去嵩山,是奔着少林寺去的,所以对山没留下什么印象,还不如同名电影的那些呈现。我不知道,这是否等于我去过嵩山。这很像我粗读过一遍《三国演义》,但回想起来,却满脑子同名电视连续剧的影像。
常年旅行,往返在京沪线,在泰山眼皮子底下来来往往,却从没想过登临。窃以为,登泰山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乐趣。犹如我对《红楼梦》的看法。但凡大众热捧的事物,我总是有意怠慢。所以我虽拥有几个版本的《红楼梦》,却一直是书房摆设。人过中年,有次去曲阜,回程特意登泰山,还真得没觉出比其他山岳好在哪里。最大的收获,是多了一项谈资。也是中年之后,我终于读了一遍《红楼梦》,感觉亦如登临泰山,以后当别人谈论此书,自己不至于一头雾水。
有一年去大同看云冈石窟,顺便去附近看悬空寺,不料 “误入”恒山──此前,我竟不知悬空寺所在的翠屏峰乃恒山主峰。人到山前,岂有不登之理?但游客大多乘索道登顶,上去就后悔了──这点高度应该亲自攀爬,然后知道,之所以少有人攀爬,乃“沿途无景”。原来之前的悬空寺,已是恒山极美之景,宛若一幅褪色的古画,黏贴在峭壁上。仔细回味,悬空寺就如同恒山这本书的序,书没读出味道,序却令人称奇。
此外,尚未涉足的华山与衡山,便如我只看了几个章回的《水浒传》(某年曾从华山脚下经过)和从未开卷的《西游记》。对这两座山的了解,多依赖儿时的连环画以及后来的影视剧。
如此旅行、读书,乃遵从内心,随性随缘,绝无贬低名山与名著之意。无论登山与旅行,我内心自有所爱。比如去了黄山后,就在心里打了满分,笃信“黄山归来不看嶽”绝非虚言。而亲临青城山后,更让我日日想着何时重游。这也像读书,我更青睐落选“四大”的《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这两部书,我读了已不止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