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店那日,我最后一次徜徉于西栅大街。那扇烙印着焦痕的木门在晨曦中静静伫立,爬山虎的叶子上依旧缀着晶莹露珠。居住于此的时日里,不用刻意探寻,便慢慢读懂乌镇的灵魂——自然的馈赠、文化的浸润,以及发自内心的真诚善待。
而这番从容有序的格局,亦与乌镇对国家政策的深切呼应同频共振。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明确提出要“优化旅游市场消费环境,改善游客消费体验”,浙江省亦修订《旅游条例》,强调以“智慧旅游”重构服务与管理链条。乌镇早在开发之初,便以“管线地埋”“改厕工程”等创新实践,将杂乱的电线、管道隐于青石板之下,让古镇视野重归纯淨,更有那“乌镇之光”超算中心以每秒一百八十一点九千万亿次的算力,将水乡的古雅与数字时代的脉动紧密相连,在“旅游+”的融合中,悄然织就一幅传统与现代相融的锦绣画卷。
尤为令人欣喜的是,乌镇的智慧与气韵,早已跨越水乡,成为连接四方的文化桥梁,更在浙港日益紧密的合作中扮演着灵动角色。二○二五年春天,“浙港合作会议”机制正式成立,双方签署涵盖科技、文旅、青年交流等十三个重点领域的合作备忘录。与此同时,“中国古镇看嘉兴”文旅推介活动走进香港,乌镇的摇橹船声与黛瓦白墙,通过展览与对话,深深打动了港澳同胞。这些无不印证了乌镇模式正从江南水乡辐射至粤港澳大湾区。
乌镇的智慧,早已成为他山之石。海南在规划风情小镇时,便借鉴其“坚持个性化和精品化道路”的理念,强调“以当地居民为保护与开发的主体”;而北京的“古北水镇”,更是由乌镇团队亲手打造,将江南水乡的营造智慧与北国边关的雄浑气象融合,成为“乌镇模式”在异地成功的典范。而乌镇自身,更将经验播撒至贵州乌江村,预计为当地带去万馀就业机会。这恰似一曲江南烟雨与四方水土的共鸣,见证着乌镇模式在更广阔天地间的生根发芽。
这趟旅程,与其说是下榻一处行馆,不如说是在乌镇的缓悠时光里,完成了一场身心的深度疗癒。而这份滋长于古韵之中的温柔与安宁,正是乌镇所赋予的最为珍贵的馈赠——它既恪守着“修旧如旧”的初心,又从容接纳着时代的浪潮;既以水乡的含蓄滋养着每一颗到访的心灵,又以开放的胸襟,成为无数远方建设的灵感之源。如此乌镇,不愧为“中国古镇保护与开发中的典范”,在岁月流转中,愈发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