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融光不语、和谐澳门”六宗教当代艺术展正在澳门普济禅院(观音堂)展出。
在当今世界,宗教冲突、信仰争议、文化隔阂仍不时成为国际新闻的焦点,而在中国澳门,六大宗教──佛教、天主教、道教、基督教、巴哈伊教、伊斯兰教──自二○二一年起携手合作,共同举办音乐会、艺术展、青年交流等系列活动,犹如一九九五年澳门国际机场开幕典礼上四大宗教同时为其祈福,成为全球宗教界一道独特而动人的风景。
这一现象是澳门历史文化长期演变的自然结果,不仅彰显了澳门社会的内在和谐和城市特性,更以其包容与共生的实践,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多元文明如何在同一片土地上相融共生、彼此照亮。
十一月,在具有近四百年历史的普济禅院(观音堂)内,“融光不语、和谐澳门”六宗教当代艺术展隆重开幕,六大宗教领袖齐聚一堂。开幕仪式上,佛教总会会长释戒晟法师在发言中援引《华严经》“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指出艺术正是跨越教义界限、实现心灵沟通的媒介。而李斌生主教则引用天主教通谕《天主是爱》,强调“爱德超越教会的界限”,表达出宗教合作中共同守护人性价值的信念。两位宗教领袖的发言,虽出自不同信仰体系,却在精神追求与社会责任上高度一致,这正是澳门宗教和谐生动的写照。
澳门这片仅有三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历史上便是中西文化交汇的要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在弹丸之地和睦相处、共生共荣数百年,也因此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从妈阁庙到圣保禄学院遗址,从观音堂到玫瑰堂,不同宗教建筑并肩而立,不仅是地理上的共存,更是精神上的互鉴。正如释戒晟法师所言:“在观音殿前,六种源自不同文明的精神传承交相辉映。”这种“融光不语”的境界,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在差异中现出共通的光明。
艺术,成为这种“融光”的最佳载体。本次展览中,七十馀组作品涵盖书法、雕塑、葡式瓷砖、数码艺术等多种媒介,既有当地艺术家对非遗文化的当代转译,也有国际创作者对澳门宗教故事的再诠释。在古佛青灯旁展示流媒体影像,在晨钟暮鼓间举办数码插画工作坊──这种时空交叠的展陈方式,本身即是一种宗教与当代生活的对话。艺术不言语,却直指人心;信仰不争辩,却在审美中共鸣。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系列跨宗教活动并非偶然之举,而是有意识、有组织、有传承的社会实践。从二○二一年的青年交流年,到宗教音乐会,再到宗教文物展与当代艺术展,澳门六宗教逐步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合作机制。青年成为策展与执行的主力,宗教领袖则扮演引导与支持的角色,形成代际接力、持续深化的良性循环。李主教在发言中特别提到“各宗教青年们主导策展”,释戒晟法师也强调“让来宾亲身体验创造的喜悦”,可见这一过程不仅是展示,更是教育、传承与共构。
这种持续五年的合作,背后是澳门特有的社会土壤与治理智慧。特区政府、中联办等机构的支持,为宗教文化交流提供了资源和政策保障;而各宗教团体之间的互信与共识,则是活动得以持续的内在动力。澳门虽小,却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以中华文化为主流,融会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巴哈伊信仰等,形成一种“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这里不仅是中外文化的交汇点,更是人类文明和谐共存的“实验室”和“转换器”。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澳门的宗教和谐实践,对当今世界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在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身份政治不断激化的今天,澳门以其微小而坚韧的存在证明:不同信仰之间不仅可以和平共处,更可以合作共创;文明互鉴不是理想主义的空谈,而是可以落地的社会工程。正如释戒晟法师所言:“在色彩与线条的对话中,在形态与空间的共鸣里,我们已然心意相通。”这种超越语言的理解,正是人类共同未来的希望所在。
澳门的每一场宗教活动,都是无字的经典,向世界传递超越语言的和解智慧:首先,差异不是分裂的根源,而是创新的源泉。六宗教通过艺术与音乐,将教义差异转化为美学互补;其次,青年是跨越边界的天然使者。他们以创意消解偏见,用行动构建共识;其三,制度与心灵共建才能实现持久和谐。政府的支持与宗教团体的自觉同样不可或缺,民间社会更乐见其成。
五年的联合活动,让澳门从“文化交汇点”昇华为“文明实验室和转化器”。这里没有教义的激烈争辩,只有艺术与心灵的低声对话;没有身份的排斥对立,只有青年与未来的共同创作。当世界仍在寻找共存的路径时,澳门以“融光不语”的姿态证明,和谐不在远方,就在每一次携手合作的实践中。
澳门,这座被称作“莲花宝地”的城市,以其宗教融合、文化共生的实践,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巨大开放性和包容性,成为澳门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宝贵资产,也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文明图景──在这里,翠竹黄花,皆是法身;在这里,爱德无界,光融不语。愿这场跨越信仰的盛宴持续绽放,感染和带动更多的人;愿这朵莲花之地的微光,照亮更多寻求共生的心灵,终成照亮人类文明的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