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剧场趣事实录

2018-06-03 11:15:00大公网 作者:轻羽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的正规剧场历史,可从一九六二年香港大会堂落成说起,自此之后舞台表演艺术便迅速发展。在这之前,当然已有好些既能放映电影,亦可作大戏(粤剧)表演的戏院,但是舞台规格及设备,都不能与大会堂同日而语。
 
其后由政府兴建的表演场地如雨后春笋,虽然某些剧场需要兼顾多种用途,但是规格及设施都符合专业水平,能够满足不同表演团体的需要。然而,剧场的管理工作,不论是前市政局抑或现在的康文署,有些情况仍然不太专业,曾经闹出不少笑话。
 
大会堂剧院是本地戏剧界的殿堂级场地,专业剧团都争相租用,业馀剧团则往往望门兴叹。不过,使用该场地有一些非正式的规定,例如有关演出必须要达到七成售票率,剧场人员方会为演出团体将节目场刊(即是节目单),摆放在每一个座位的扶手柄上。观众进场时,从观众席后排见到全场座位早已摆满场刊,便会知道该演出广受欢迎。然而,这个规定甚为“死板”,即使只欠一或两张戏票才达七成,场地人员亦不会行方便。演出团体为了面子,在节目开场前会不断留意售票情况,若是只欠一张戏票便达七成,剧团负责人会自掏腰包跑去票房买下戏票,务求能在场面上展现气势。
 
另一方面,从前在场地负责灯光及音响器材的人员,并不一定受过专业训练。那些人员甚至可能是由其他政府部门调任,我便曾遇过一位灯光人员,之前是在小贩管理队工作,他笑说:“我是负责捉小贩的。”因此,这些人员的质素甚为参差。若是敬业乐业者,会在岗位上学习新的知识;对剧场工作没有兴趣者,只会敷衍塞责。为此,演出团体都担忧逢星期三晚上的表演,因为曾有些灯光或音响人员,在后台戴着耳机佯装工作,但实际是听着赛马消息。若遇到他们投注的马匹落败,更会大声叹气,吓得幕前正在演出的演员不知所措。
责任编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