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一词源自元朝,相当於南方说的小街小巷。北京有的小街也随了南方称呼,如“南锣鼓巷”。
北京号称有十几条著名胡同,史家胡同并不在名录。但说起它,老北京几乎无人不晓。
它在东单、东四之间的灯市口,胡同不长,也就四五百米。胡同西口是史家小学。我去时正是下午放学,胡同口挤满了接学生放学的家长,还有各种车。人散去後,胡同便清静了,只不时有几个人走过,动静也不大,明晃晃的阳光投下的人影显得有点寂寞。
胡同命名无可考究。传说史家小学原是明朝抗清名将史可法家的祠堂,但无史料支持。更可能的,是此地曾住过姓史的商贾。小学旧地曾是清政府选拔留学生的考场,赴美的胡适、赵元任都是在此金榜题名的。
史家小学旁边的51号,是段琪瑞政府裏曾任司法、教育总长的章士钊旧居。他的养女章含之曾是毛泽东主席的英文教师。她与後来的丈夫、外交部部长乔冠华也曾长住在此。51号发生过不少故事,它们见於坊间传说,也见於章含之及女儿、媒体名人洪晃的文字。51号的故事有关三代人温馨共处、继母与子女的矛盾、与外交部的业权纠葛,以及与导演陈凯歌的美国婚姻,跑不出感情、金钱、权势、政治的主题。它们在网上留下了热切搜寻的痕迹。普通人对51号曾经的风雨,怀着高度的八卦。
胡同裏有个博物馆,由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及各界热心出资建成,那儿介绍了胡同的演变、曾住在此的元清王孙贵族、高官要人、著名画家作家演员、各界名流贤达。英国王子威廉某年到中国,也曾到博物馆参观,对基金会投资作了阅览。
胡同也住着普通老百姓。四合院大门一关,高层低层各按自己的节奏过日子。有位大学同学也曾居此胡同。他记得的,是领着上幼稚园的女儿穿过胡同上学放学的画面。在他的记忆中,那条胡同总也走不到头,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