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考/拾字君

2018-07-15 03:16:56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刚刚过去的星期三,是一年一度放榜日,又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拾字君就跟大家聊聊“考”字。“考”的本意是“老”,引申为“问”,《尚书》中就有“考制度於四岳”的说法。

  现在的拾字君,离开需要考试的日子,已经有一段不短的时间了。但提起“考”还是记忆犹新。毕竟,“考”曾是自己相当长一段人生中的生活重心,因彼而发奋,因彼而悲喜。想来,在考前总是焦虑的,既焦虑自己,怕自己温得不够,又焦虑别人,怕别人温得太够。在考後也是焦虑的,怕那些没有把握的题目拿不到分,也怕那些有把握的题目因粗心大意而失了分。

  只有这“考”的过程,是专注而纯淨的。考场上,在那种近乎完全安静的环境之中,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都被放大得清清楚楚,而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因众多大脑的高速运转而变得黏稠。没有想过当时让自己头疼不已的考试,多年以後回想起来,居然还有一丝唯美的不捨。

  现在在香港提起“考”,总给人一种枯燥的、古板的、填鸭的负面之感,殊不知“考”曾经代表着一种进步。以“考”为核心的科举制度,是在隋朝开始实施,而在那之前朝廷选拔人才的方式是汉代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这两个制度虽然有所不同,但其核心都是“荐”,由地方长官或者世家大族推荐人才给中央政府。相比起来,统一考题的科举制的确更加公开、透明和客观,也打破了世家贵族垄断官员的情况。用诗词来形容就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以现在的流行语来说,是给当时的青年增加了“向上流动”的机会。

责任编辑:takung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