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达,一九八七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美术指导、一九九三年金像奖最佳编剧……但《水底行走的人》这部关於他的纪录片,却不曾收录分秒这些通常意义上的“高光时刻”。影片中的黄仁达是一个率性而为的艺术家,不是披着艺术家皮相的商人,也从不刻意讨好他人,他只是港岛东区一名普普通通的住民,从不把自己摆上精神高地,却善用艺术的眼光将庶民风景尽收心底。他自称是“在水底行走的人”,影片的名字也是由这段自白而来:
我是一个在水底行走的人,整条片可以没讲我是谁,都得,但就是有个人是这样思考,这样运作的。
画展上,有观众前来询问:“画作有无特别的意思在裏面?”他略显严厉地答道:“很多人都会觉得,你画任何事物都不见得是表现这件事物本身,而是有象徵意义在裏面。”观众又想与他讨论作品的艺术功能,却被他反将一军:“为何要这样定义?谁去定义?谁有资格去界定艺术功能?讨论这件事的人都不是创作人,创作人都不讨论,那讨论来作甚?”在他的步步紧迫下,与他对话的观众手足无措地伫立在他面前,哑口无言,却也若有所思。黄仁达就是这样“逼迫”他人思考的,他甚至也这样逼迫该片的导演陈安琪。
之前看过一些文学家的传记片,总觉得不对味,像邓勇星拍白先勇,似在歌功颂德,又比如看陈果拍摄西西,却觉得西西只是导演的提线木偶。导演和“演员”的关係、拍摄和被拍的关係,在传记片中是一道挺难处理的题目,就像一瓶鱼露,不容易把握味道,可一旦用对法门,整盘电影便更为活色生香。
《水》就不像上述那两个例子,但也绝不是“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那般平和无争,相反,黄仁达甩头扔给陈导演一句“我不是你的演员”,率真又桀骜,令人讶异的同时,也让人意识到整部影片是历经了多少争吵而拍摄出来的成果。成片这般有趣,多少都是黄仁达对陈安琪逼迫出来的成果。
看到这裏才觉悟,这部记录“黄仁达”的电影真正的导演并不是陈安琪,而是黄仁达本人,入镜的陈安琪反而成了他的“演员”,就像他在片中戏谑道:“谁玩谁都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