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相见有杂言/叶 歌

2018-08-13 03:17:1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暑假回国探亲,每天早晨趁烈日尚未当空出外跑步,在父母家附近的小公园碰到不少本地晨练者。他们多半年近花甲或岁数更大,有的慢跑,有的快走,有的打拳,有的做操,有的压腿,有的吊树枝。年纪较轻的以遛狗者居多,不像老人那麼定时定刻,每天坚持。还有在大运河边捕鱼,杀鱼、卖鱼的,似乎将此当作一桩事业来做。偶尔也能见到拉二胡,吊嗓子,甚至吹萨克斯管的音乐“发烧友”。这最後两类人自成一体,神情严肃,专心致志,不轻易与人交流。

  老人则没那麼高冷,常常会主动搭讪。较客气的问我每天跑多久?坚持几年了?讚叹我跑得快,体力好。自来熟的就直截了当问我的手环多少钱买的,每天跑步是否对减肥有效?今年几岁?啥时退休等私密问题。对这些询问,我能答则答,不能答付之一笑。深知这是中国特色,无须介怀。发问者好奇有之,“犯閒”有之,有多大恶意不见得,但过分夸大陌生人的善意也没必要。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有云:“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描述诗人辞官回乡後反璞归真,和邻家交流耕作经验,不涉功名利禄、蝇营狗苟的俗事,那是古代士大夫归隐乡间的理想画图。相形之下,当代城市生活节奏快,人口流动性强,周围大多数人都面目模糊。既然无法知根知底,相互间交情淡漠,缺乏信任,“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抛却一片心”的做法也情有可原。

  相逢时友善相待,礼貌客气就好。这话听来冷漠凉薄,然而现代社会通行的交往方式如此,过分较真不妥当也不值得。人际交流并非只为获取信息,“杂言”其实能为和谐共处提供基本的润滑剂。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