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风/拾字君

2018-08-19 03:16: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刚刚过去的一个星期,香港万千打工仔,为了走位诡异、去而复返的颱风贝碧嘉而“十五十六”。今天拾字君就跟大家一起说说“风”字。

  在科学尚不昌明的古代,人们对於“风”这种自然现象的解释,自然而然地充满了浪漫主义和神话色彩。《莊子.齐物论》这样解释“风”—“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说风是“大地吐出的气”。而《河图帝通纪》裏则说:“风者,天地之使,乃告号令。”风,在这裏是天和地的使者,向世人传达皇天后土的号令。

  对於中文系毕业的拾字君来说,最熟悉的“风”要算是《诗经》中的《国风》了。这裏的“风”是民间歌谣的总称。合共一百六十篇,分为十五国的《国风》,乍听起来可能遥远而陌生,但其中许多名句想必都是耳熟能详,如《国风.周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如《国风.郑风》中的“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又如《国风.秦风》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等。

  但《国风》中最令拾字君动容的,并非这些或淒婉或甜蜜的儿女情长,而是另外一些声音——“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些句子摘自《国风.魏风》的《伐檀》,翻译过来就是“(他们)不耕种,凭什麼能把这麼多稻禾往家裏搬?(他们)不打猎,为什麼庭院裏面总是挂着猎物?”

  汉语中后来有了“採风”一词,特指时通过对民间歌谣的收集,让统治者了解民情民意。在拾字君看来,如《伐檀》这样的“风”更有批判意义,而採这样的“风”也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那是底层人对上层人的愤懑,是辛勤耕耘者对不劳而获者的质问!是历史的真实,是真实的历史,是穿越千年依然鲜活的“风”。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