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炒肝儿与croissant/步潇潇

2018-08-19 03:16:5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八月的巴黎是个空城,外出度假的人们腾空了整座城市。於我最直接的影响是,楼下的麵包店全部歇业,早餐必备的croissant(牛角麵包)没了着落。每次就着咖啡感慨croissant的香浓酥脆时我总想,如果有天要离开法国,最不捨的一定是croissant。在周末,早餐会升级为经历漫长排队之后一顿“巴黎风格”的brunch,健康时蔬搭配出精美的构图,懒散的放鬆是种享受。

  一个老华侨曾说,每每思乡情绪泛起,最想念的是北京的早点。很多人对北京早点最直观的印象,也许是车水马龙的公交站边油烟中翻腾的鸡蛋灌饼,或者嘈杂包子舖裏拥挤的拼桌等位,那大多伴随着仓促、焦急和解决饥饿的应付。然而,这些都无法掩盖炒肝儿包子、豆浆油条、油饼豆腐脑等北京早点在我脑海中形成的“美味定义”。从儿时起,这些经典搭配曾是全家人无数个早晨的丰盛满足。

  事实上,无论是澱粉熬煮大肠而成的炒肝儿、豆腐渣发酵而成豆汁儿,还是“动物下水”组合成的滷煮和羊杂汤,大多老北京的传统吃食原本是劳动人民在物质匮乏条件下的发明创造,从各种客观标準上衡量都无法和南方精緻讲究的早茶媲美,与美食的定义相距甚远。

  从火锅到烤鸭,从肉夹馍到网红奶茶,中华美味总会漂洋过海落地生根,让当地华人一解乡思。而唯独北京早点却从未被广泛複製。我想这重油重盐的粗糙製作大概只塑造了一部分人的味觉记忆,难以承受商人的精打细算。於是想家时,炒肝儿便成了比烤鸭还遥不可及的期待。

  可是,渐渐地我竟发现,原来咖啡和黄油牛角包在口腔的碰撞,越来越像油条浸泡豆浆之后形成的口感,奇不奇怪?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