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源和流/叶 歌

2018-08-22 03:17: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夏天在悉尼参加学术会议时,我们小组四个发言人、一个主持人看上去都是东亚面孔,四篇论文的议题也都与中国文化、华裔文学有关。但会后坐下一攀谈,才知各自的来龙去脉差异颇多。

  与我背景最接近的一位发言人同样从内地赴美留学,读完博士也一样在美国一所文理大学教书,但她老家在东北大连,后来又嫁了一个美国白人。其余两人,一位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后回台湾老家工作,另一位的母亲是从朝鲜逃到美国的移民,而父亲是爱尔兰裔的美国白人。主持人的父亲是马来西亚华侨,原籍福建,母亲则是祖籍客家的新加坡华人。她出生在马来西亚,小时随父母一起移民澳洲。因为父母从小都上寄宿学校,接受英文教育,所以家人只说英文,她完全不懂中文。

  倾听各人的简单家史,不由再次提醒自己切不可以貌取人,要尊重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传承。的确,十年前开始我就注意到在任教的美国大学,每年秋季中文分级考试时会碰到越来越多来历各异、对中文的切入点不同的学生,与过去只有少数几位华裔学生有中文背景的情况大不一样了。不过,有趣的是,儘管背景丰富多元,这次碰到的几个同行都不约而同研究与自己文化有关的课题。难道真是应了学院中流传的“我们只做自己”(We do what we are)的说法?

  其实,承认自己的出身,审视家庭、民族、国家的过往都需要勇气,也都需要智慧。只有对个人身份有了一定的安全感,才能冷静内视,深刻反省。但愿我们各自的文化传承成为前进的动力而不是桎梏。源头活水,才能造就照见过去、现在、未来的一方明镜。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