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开迎新派对,找小店赞助二百隻鸡翼,半夜在人家睡梦正酣时传讯息要求店主提早两小时交货,但店主预备好之后却“玩失踪”,最后在店主追问下,才回覆“Sorry”和“取消”,店主想指摘其浪费食物,对方却立刻封锁店主的电话。店主或许愤怒无处发泄,只好在网上公开事件,全城哗然,“推了上报”,成为社会新闻。
事情闹大了,大学学生会连同活动主办人立即公开和亲身向店主道歉,店主亦接受,满以为一场茶杯裏的风波已然平息,岂料那班大学生原来愤愤不平,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你一言我一语,歪理蔚为奇观:“你赞助我一定要?”“如果店主把鸡翼丢掉,浪费的是店主不是大学生”“由送出去变成卖出去,不是赚更多吗?”“二百隻鸡翼也卖不出去,还想开店?”
大学生不知错,不但找一堆“道理”来自我开脱,还怪到店主头上来。我们有千百种指摘的说话可以骂,但细心想想,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真的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就是明明是自己错,却因为别人把事情公开,让老师知道,让父母知道,而迁怒於人?有,像小学那一年,弟弟告诉父母我做了一些难以启齿的事(到今天我也说不出口,真的难以启齿),之后我有一个月不跟弟弟说话,直到他向我道歉为止。
“很小事而已,根本不能相比。”你可能会这样说。事件固然较为芝麻绿豆,但箇中的心态、性质,是一样的。那时候,心裏难道真的不知道错的是自己吗?知道,但就是想找出气袋,心裏只有一句“如果弟弟不告诉父母,不就没事了吗?”换回今次的场景,大学生们心裏的话是:“如果店主不公开,不就没事了吗?”
这不是道理,但也不能单单视之为歪理。在道了歉,承担了责任之后,我们有时需要在心理上的一点纾缓,比如将过失分一点给别人,也是发泄的一部分,只是想令自己好过一点而已──总比一些永不道歉的成年人好。
只是,一切都在网络这个公开场合进行,就变成众人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