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米从哪裏来?\陆布衣

2018-09-04 03:16: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宋代曾敏行的笔记《独醒杂志》卷第十有《蔡京诸孙不知稼穑》:

  蔡京的孙子们,生活一向无忧无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根本不知道劳动的艰辛。有一天,蔡爷爷和孙子们开起了玩笑:你们整天只知道吃饭,谁能告诉我,这米是从哪裏来的?一孙子急忙答道:米是从石臼裏舂出来的。蔡京哈哈大笑。另一个孙子慢腾腾地更正:不对,我看见米是从席子裏舀出来的。当时京师运米,都是用席子做成的袋装着的。

  官宦人家的孩子,不知稼穑之辛,基本上是普遍现象。蔡大人高居相位,以他的角度看,也是在忧国忧民,下一代这麼不懂事,还怎麼接班呢?这麼忙碌操心一辈子,为的是谁,不就是为子孙吗?他以自己亲身经历,时刻告诫自己,富不过三代,太有道理了,如何才能让蔡家长久的大好形势保持下去呢,唯一的办法,只能从继承人上着手,要是将来的继承人,都能像他一样,深深爱惜权力,并深知权力带来的巨大好处,那就必须努力再努力,做一些必要的体力劳动,这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好办法,子孙们唯有吃过苦,才能吃得了苦;唯有吃过苦,才知甜中甜。

  显然,这并不能全怪子孙们。其实,他的孙子们也是看见过劳动场景的,僕人们将稻穀舂成米,僕人们将米抬进仓库,米不就是这样来的吗?要怪蔡的儿子们,怪他自己,忙於权力的纷争,忙於奢侈的享受。

  时光在延续,现代,普通人家的孩子,也不知道米是从哪裏来的。明代宋应星说的稻要经过八种灾难,种子入仓、撒播、鸟灾、成活、虫灾、烧禾、水灾、狂风阴雨,这样才能变成米,不过,这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起。说到底,不知道米从哪裏来,也是一种能力的缺失,一种人类自我更新能力的缺失。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