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带着“预期”进入剧场当然是常有的事,尤其当我们很熟悉编创者或表演者的时候,更是撇不开对他们的演出有所预想,抱有这种想法并没有错。可如果我们抱着想看“粤剧”的心态走入了“舞蹈”的剧场,那便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上周末,在香港舞蹈团《紫玉成烟》的演后谈上,就上演了这麼一齣在狗肉舖裏找羊头的戏码。演后谈的提问环节中,一位观众接过话筒忿忿不平地说了起来:“你们把太多东西扔给我们,我又要看舞蹈员跳舞,又要看粤剧演员做戏,又是墙壁上的投影、字幕,你们为何要这样纷乱观众的思维?!……戏曲本身已经是一种综合艺术,现在反而被你们本末倒置,是否自己打自己嘴巴?……好多嘢好似係呃钱……”
这位观众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直指舞团这场演出种种“呃钱”的“罪行”,在短短十分鐘的提问环节中足足抒发了三分鐘不满,直到工作人员不得不打断其说话,取走话筒。
《紫钗记》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放到当下再演,究竟能否产生新的意义?若编创人员不能令旧故事常演常新,我们花钱买票入场又有什麼意思?现下网络资源如此齐备,都无需像二十年前那样租碟回家,直接宅在电脑前询问一声谷歌浏览器,任白版本的《紫钗记》便信手拈来。若是舞团对之照搬不误,毫无进取之心,那才是真正的“呃观众钱”。况且宣传和广告都写明了《紫玉成烟》是一场“舞蹈剧场”与“简约粤剧”的跨界“实验”,绝没可能在细小的文化中心剧场照搬一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戏给我们看。
对於一些实验性很强的戏码,无论是舞蹈、戏剧还是其他任一艺术形式,总不免会衝撞到一些观众故步自封的思维。一个艺术团体当然可以不断重演自己卖座的传统节目,但仅仅如此的话,这个艺团势必会被时间洪流所吞没。
演出挑战了观众,观众亦可以挑战演出。创作人有权百家争鸣,观众也有权百“骂”怒放。当观众承受不住推陈出新的压力,看得一头雾水,牢骚上两句以表不满也未尝不可。我们都有发言的自由,发言这个行为本身并不存在对错,只不过,发言的内容却有高下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