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为了纪念的忘却/杨 骐

2018-09-17 03:17:0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九月十二日是张国荣六十二岁冥寿,生前的经理人带领一众粉丝前往宝福山祭奠,连好友唐先生都晒出旧照秀起了恩爱。即便被祝福的主角已经去了天上,也无法阻止这人间依然热闹非常的庆生活动。这在十年前是难以想像的。

  身为张国荣的拥趸,看着这番景象理应高兴,但我心中却有些隐忧。

  张国荣去世后的四五年时间内,不少打着纪念名号的报道和纪录片,学着毛利小五郎的样子探寻张究竟因何自杀,是情人变心?是事业不顺?是拍片撞邪?硬是用纪录片的框架拍出了悬疑片的氛围,却对“抑鬱症”这个词讳莫如深,现在回头看来十分可笑。鲁迅先生的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裏头说:“这裏所说的事情其实是不确的”,用来描述那段时间的媒体报道实在恰如其分。

  经过长久以来的“拨乱反正”,到了现在,却隐有一股“矫枉过正”的趋势:不知何时开始,“张国荣”这个名字已在网络上被“封神”,说不得半点不是,开不起半句玩笑。每年他定期被拿出来纪念两次,秋天是生日,春天是死祭,只是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的媒体,纪念的套路几乎全无创意,言论内容也大抵都整齐劃一,春天用完秋天照搬也无甚紧要。

  在庆生活动的一片“欢天喜地”中,我的一位朋友写了一篇题为《后荣迷现象:幻象之术和神曲之旅》的文章,略显沉重的论调在整个粉丝圈中看起来似乎格格不入,但却穿过了乱象触及了幻境中的些许本质。

  文章开首便敲问道:我们所迷恋的是否真实存在?在一张纪念会场的相片下,作者继续写道:“观众们却常沉醉於虚拟的投影之中……错误地把影像/镜像当做了真实。我们看到的‘张国荣’是由一块屏幕与一束灯光所组成,我们迷恋的是机械时代的複製品,作为本原的张国荣已经永远都无法触及”,儘管如此,无数粉丝仍在网络上恭贺他生辰快乐,打call、打榜、投票一应俱全,丝毫不在乎这是现实还是幻梦。

  “有一梦便做多一梦”,这是《梦死醉生》的歌词裏唱过的,我们在“纪念”的名号下做梦,把他造成一处可以逃避俗世纷扰的树洞,把自己的头埋进去,做一场感动自己的好梦。(上)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