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艺术家的饥饿/米 哈

2018-09-20 03:17:1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昨天写了马克.吐温笔下的艺术家如何透过洞察艺术市场的潜在规则,製造了一个画家装死的大骗局,好让他的画作得到大众的欣赏,也得到了金钱的报酬。今天再写艺术家的故事,却是出於卡夫卡的手笔,在他手上,这无可避免是一个“饥饿艺术家”的故事。

  在卡夫卡的小说世界,主人翁往往都是无路可走的,既在原地不知所措,也无法找到出口。在〈饥饿艺术家〉这个短篇裏,饥饿,不单是艺术家的状态,也是他的艺术内容。他演出的,就是饥饿。

  话说,饥饿表演曾经风行一时,并且相当严谨,“经理规定的饥饿表演的最高期限是四十天,超过这个期限他决不让他继续饿下去,即使在世界有名的大城市也不例外,其中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这道理就是人道主义立场吗?

  当然不是,只是“经验证明,但凡在四十天裏,人们可以通过逐步升级的广告招徕不断激发全城人的兴趣,再往后观众就感到疲惫了,表演场就会门庭冷落”。饥饿表演不能多过四十天,不是为了艺术家,而是为了叫座力。

  然而,在最后的一场表演裏,饥饿艺术家无视四十天的规则,为艺术而表演,以意志和信念坚持到最后一刻的饥饿演出,并且留下了最后一段话:“我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像你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

  饥饿艺术家,因为找不到合适的食物,所以选择饥饿、表演饥饿。那麼,什麼才是他觉得合适的食物呢?食物,是人自身与现实世界的一种连结,也代表一种现实世界回应你个人慾望的手段。换言之,艺术家之所以创作,正是因为现实世界的普遍性,无法满足他。

  我实在太喜欢〈饥饿艺术家〉这个故事,反覆阅读不在话下,后来还狗尾续貂,写成了〈一个失踪企业家的传记〉,收录在拙作《馅饼盒子》。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