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投稿往事\凡心

2018-10-03 03:17: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媒体需要大量稿件。不论是纸媒或是新媒体,都联繫了一批基本作者。他们或是写作名家,或是社会名人,又或是写作才分颇高的年轻人。这批作者的稿件,是媒体用稿的基本保障。

  不少媒体也设有公开投稿栏目,体现出公平原则,意在发掘新作者和好文章,一旦稿件不够便能补上。行内称这类稿为“跣稿”,大概说它们是自己滑进来的吧。坊间爱写文章的人不少,有人投稿无门,便借助这种园地发表文字。我留意过,不论思想或文字,这类几百字上千字的文章多属中规中矩,少有令人眼前一亮之作。但园地可以鼓励一些有志文字的人不断修行,有人或初起於此而后成大器的。

  文学创作要求的元素多一些,新作者难有一投稿便被採用,然后闪亮成名的。真有此类作品,也或是无数次投稿失败而铺就的一举。但他们往往只说令他吃饱的最后一个馒头,不愿公开说他前面吃了多少个馒头。一鸣惊人、一举成名毕竟更有震撼性啊。

  我很幸运,真有过只吃一个馒头就饱了的事,文章一投去便被採用了。

  我的第一篇小说竟与体育有关。其实我丝毫没有体育条件和天分,但喜欢观赏所有的体育项目,也迷恋一些不需太强体力的技巧性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当时中国有位著名的跳高运动员倪志钦,我尤其爱看他仰翻跳高的姿势,常常琢磨动作的美态。

  我有篇小说写的便是一名跳高运动员辅导萍水相逢的小男孩,名取《跳高架旁》。其时我的阅读背景是写人性美好的苏联短篇小说,反映在《跳高架旁》裏的人、景,甚至连阳光都是美好温暖的。我当时把它投给了北京的《体育报》。不久(好像是个把月吧)就收到了编辑部回信表示录用。

  我不认识《体育报》的任何人,投稿凭的是自信。有好人没有随手把它扔在一边,认真读了小说,看中了它的优点,公事公办回信通知採用。

  只能说那时的人心不算太坏,制度也没有崩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