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有一篇短篇《坏孩子的故事》。篇幅很短,说一个叫吉姆的孩子,从小到大的坏事。整个故事乾淨利落,没有多少转折,但有时好的故事,转折不在情节,却在心理,在读者的心理。
《坏孩子的故事》明显是一篇“仿儿童故事”的另类儿童故事,甚至是针对典型的“主日学校课本”而写的。主角吉姆“没有一位笃信上帝、身患肺病”的母亲,而且母亲也不是和蔼可亲的慈母类型,“对吉姆毫无疼爱之情”,“从来不与他吻别,相反,她要离家的时候,还是赏他几个耳光”。
吉姆没有童书中理所当然的家庭温暖,也没有遇到良师益友纠正他的恶行,更没有因为“在礼拜天去划船而淹死”。为什麼在礼拜天去划船要淹死呢?马克.吐温写道,只要翻开“主日学校的全部图书”,便会读到“所有在礼拜天划船的坏孩子没有一个不淹死的,所有在礼拜天钓鱼又遇上暴风雨的坏孩子都遭雷击”。
如是者,从没有教养的小孩,吉姆慢慢变成了一个“採用各种流氓手段,欺诈行骗而发了大财,现在横行乡里,成了心毒手狠的坏蛋”。故事就如马克.吐温於开首写道“虽说奇怪,而事实如此”。
吉姆成为大坏蛋,一切都从微不足道的小坏事开始,例如偷取厨房的钥匙。这又让我想起近日发生的一个“坏孩子故事”。
话说,每一个周末,我都要接我四岁大的乾女儿回到我家照顾,那天我如常地到她家接她,离开前,我也如常地检查她的背包,看看有没有带齐日用品、功课,却发现了一束钥匙。
“你不能偷走家裏的钥匙啊!”我轻轻地责怪她。她一脸茫然,过了一段四十五分鐘的车程,她才再开口说话:“我带钥匙,是因为你常常忘记带钥匙开门啊,我想帮你!”这时,我才想起,我试过将钥匙遗留在车上,到了大门才想起,又带着她跑回停车场,而她,以为所有钥匙都是一样的。坏孩子,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