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相声有一齣《歪批三国》,侯宝林、苏文茂等名家都说过。当中诸如“三不明”、“三妻子”等“包袱儿”,荒诞夸张中见幽默,博听众一乐。
清代况周颐《餐樱庑随笔》记载了几则“歪读三国”的趣事。相传康熙时一老侍卫,在乾清门值守了三十年,朝廷念其苦劳,擢升外放为一品的荆州将军。全家都高兴不已,唯独此人愀然不已,继而竟哭泣起来。旁人奇怪,问其原因。该侍卫答曰:“荆州形胜之地,为敌国所必争,智勇如关玛法(“玛法”为满语“老爷子”之意)尚不能守,我何人斯,而得免於东吴之手乎?”亲友解释劝慰,此人仍固执成见而不悟。
无独有偶。咸丰末年,太平军石达开部逃窜四川。某满洲御史上奏:“川南泸州一带,必须严重设防,恐贼众渡泸,勾结诸蛮洞,联络一气,称兵内向,则为患不堪设想。今日安得七擒七纵之才如诸葛亮者,而征服之。”此奏章亦流传为笑柄。
清代距离三国已一千多年,而两位满族大员,却依然以关云长守荆州、诸葛亮征川南为圭臬,让人既可笑又不解。况周颐也觉得奇怪。后来翻阅史料才知道,满人初入关之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得到《三国》遂奉为韬钤秘笈,并且翻译成满文,出版满汉合璧的双语对照刻本,凡识字之满人无不熟读《三国》,影响至深。
康熙时的侍卫,一介武夫,识字不多,惧怕到荆州赴任会被东吴暗算,尚不足怪。而咸丰时,清朝开国已二百多年,满汉融合已久。况周颐感叹:“犹有中《演义》之毒如某御史其人者,则诚匪夷所思矣”。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满人不少凭藉祖荫为官,没什麼学识。即使科举出身者,有的也但知四书五经,怎晓得“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呢?
俗言:“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对於前述两位“大神”来说,《三国》实在是老少咸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