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接到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李东平博士的电话,他说离开江苏海安中学已整整三十年,笔者当年所在的高三毕业班是他在这座省重点高中执教的最后一届学生,送完我们后他就去当地另一所学校当校长,他建议今年我们这个班应该聚聚。
李老师是我们高二分文理科后的文科班主任,当年三十而立,意气风发,很像《新星》裏的李向南,他的父亲是教育局局长,他的自信与魄力也源自教育世家的底气。三十年前,中国大学门槛很高,他鼓励我在高二迎考关键时刻仍积极从事文学社、团委等社会活动,不断参加全国作文比赛,我也因此当选为省团代会最年轻的团代表。这为我当年被免试保送南京大学中文系起到决定性作用。
师恩难忘,但我离乡多年早已淡漠了这份恩情。去南京读书、到北京北漂后,我再也没见过李老师。我父母倒是常在南通机场遇到他,他飞深圳,父母回北京,他们休息室拉家常,聊的都是关於我的家常。父母告诉我,李老师已在深圳执教多年,父母将他的电话转给我,近十年前我常去港粤,竟一次都未去探望过他,关於他的消息一直只有父母转述的寥寥数语。
上周,李老师与我们相聚在家乡,我才得知他早在一九九五年就放弃家乡的远大前程,南下深圳应聘,被分到深圳市“双差学校”沙井中学,在沙井,他用了十年时间将一个基础薄弱的学校打造为宝安区、深圳市与广东省一级学校、国家级示範高中。他曾获得深圳十佳校长、中国教育年度人物等殊荣,花甲之年,已是广东省政府督学的他离开了耕耘二十年的深圳,南下珠海出任新成立的容闳学校校长、容闳书院院长,将四十年教龄经验再付诸实践。他一直在挑战自我,我们还是他的学生:万水千山的旅途成为教室,砥砺前行的人生是永远的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