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副刊与“文学保姆”/管 乐

2018-10-12 03:17:3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这几日接连收到几封读者来信,谈及对《大公报》副刊“小公园”改版迄今的感受。在互联网横行、传统媒体式微的当下,读到工整的手写来信,以及诸如“内容丰富,亦很精彩”“更为个性化”等等肯定之辞,令我颇为感动。

  这也让我想起萧乾当年为了利於编者与读者的对话和沟通,在“小公园”特别开闢“读者与编者”栏目。他称其为“圆桌,不是个讲台,讨论的範围以文艺问题为主,但也可涉及其他”,强调栏目是读者与编者平等对话、融洽交心、互相沟通的所在,而非编者独白之地。读者来信不断,问题形形色色,萧乾就在每天报纸排版后在排字房根据版面所余位置赶写答辞:或回答问题,或给予建议,或鼓励多写好文章。

  由他着力“改造”的“小公园”面貌焕然一新,吸引了不少读者,有封来信说:最近,因为“小公园”的形式与内容有一个大变化,好像它要负起国民文化的使命来。

  如今再翻看那些答读者的文章—富有文采和独到见解的文字,对读者提出的问题,或者来稿中反映出的问题,总是不厌其烦地予以解答—我想,这其中不但有文学家的艺术主张,更有编辑对读者的一片热诚所在,编辑心中永远装着读者。

  今次收到的《副刊面面观》让我有机会可以全面地了解副刊当年的“光辉岁月”:重温这些发表过的儘管年代已很久远的文章,仍能清晰地感受到文学家们的历史思考和干预现实的精神,字裏行间的文化品位与生活乐趣,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虽然报纸的文学副刊无法像期刊那样佔领文坛的上席,我以为,它的职责和价值不容藐视。萧乾将副刊编辑比作修马路的,“真像生来是条平凡的苦命,一年到头没法停歇,永远也看不到一点成绩。这原因,主要是文章无法集中,因而也无法显出系统。”但也正因为如此,副刊应该守得住自己的平凡和寂寞,用有分量的作品,任劳任怨地,於潜移默化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