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培养。
面对大自然,会欣赏涓涓溪流的秀丽,也会讚叹大漠的豪情;面对绘画,会明白国画留白的心意,也知晓油画写实的力量;在音乐领域,迷醉中国音乐的婉转幽深,也能领略交响乐的雄浑壮阔……这些能力不是从娘胎裏带出来的,是后天通过努力习得的结果。
培养对文字的审美能力,也需要不断学习。
现在讲阅读文学作品,许多人都重视讲作品的思想性和故事性,特别强调作品的教育意义。这大抵不错,通过阅读而内省自身,体现了文学的教化功能。但文学阅读更负有提高对“美”感悟能力的责任。何为“美”的文字?在香港似乎不太有教师去讲。因为这需下工夫去读大量的书,作大量的比较,加上大量思考。
作家写书,特别是文学作品,散文小说一类,文通字顺、合乎规範是第一要务。若文字运用小有心思,带些特点,便算是文字上小有成绩。至於自成一格,对写作话语有所追求,这类人便有可能成为“大家”。
“五四”之后提倡了白话文运动,作家们除了在内容上下工夫,也讲究文字个性,乃至他们的作品,只看文字便能判断出自谁的手笔。鲁迅的冷崚及意象,郁达夫的缠绵及细腻,张爱玲的才华及锐利……都值得提到文字审美的高度去细研。他们常被称为文体家,即是说其文字风格自成一体,无可取代。
人们常误解堆砌了大量华丽词藻的文字便是成功的文字。对比白开水一类淡而无味的文字,华丽得当、富於感染力的文字值得学习,但看似清淡而富有温度的文字也是极美的文字。已故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和散文,有时惜字如金,但简浅平白的文字背后是个深广的世界,润物细无声地引发了审美联想。
年轻学子若建立了文字审美观念,就能判断什麼书值得一读,什麼书不要浪费时间去读,这才是有助他们切实提高作文能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