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金鐘至尖沙咀的港务铁上收到金庸驾鹤西归的新闻推送的。初初看到,那逝者的姓名让我一愣,思绪一瞬凝滞。等了片刻反应过来,只觉呼吸急促,双手颤抖着在浏览器搜索框输入“金庸”二字,说不上是想确认消息,还是想看到闢谣信息。越来越多的港媒跟进报道,只觉心情越发沉重。
金庸去了,自此世上再无大侠。
回忆起来,看过的第一部与金庸相关的作品,是张智霖、朱茵主演的九四版《射鵰英雄传》。彼时我还是个顽劣小儿,在那电视剧裏,知道了侠义和江湖。上学之后,开始看金庸的原著,顺着书籍的出版时间,从《书剑恩仇录》到《鹿鼎记》,反反覆覆看了不知几遍。
金庸构建的武侠世界,爱恨嗔痴,无比真实。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行走江湖,快意恩仇。每个读者都有自己最锺意的角色,无论是《射鵰英雄传》裏机敏非常的黄蓉,还是《天龙八部》裏侠义肝胆的萧峰,又或者《鹿鼎记》裏聪明顽劣的韦小宝。读者将自己的武侠梦寄讬在心仪的角色身上,跟着他们从南到北,从江南到大漠,纵横四海,笑傲江湖。
除了跟着书中人闯蕩江湖,不少人还趁势跟着金大侠推开了文学的大门。有的人从金庸作品的引经据典中按图索骥,看了更多的古典名作。有的人也试着动笔,试着创作,略有小成者不在少数。这或许就是真正的侠之大者,既能创造令人流连忘返的武侠世界,又能启迪更多人拿起笔丰富这个武侠世界甚至文学世界。
翻了翻旧时笔记,在最迷金庸的那段时间裏,我也照猫画虎地仿写过江湖故事。中间一段描写镖局外观的文字现在读来,满是《笑傲江湖》的味道,颇令人感慨。这个镖局故事未完待续,那边厢武侠世界痛别金庸。
“大侠笔落,江湖犹在”,但或许如同那张传遍全网的漫画一样,金庸从人世一别,自此永居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