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香港粤剧曾经出现衰落潮,直到八十年代起才出现“小阳春”。然而,随着社会急速发展和变化,各类传统艺术都难免受到衝击。直到回归之后,政府不断投入资源,粤剧重新受到重视,成为香港的独特文化象征。可是怎样才可有效地推广粤剧,吸引更多新一代观众?这是剧团和政府各部门都需要共同努力的工作。
名伶阮兆辉担任艺术总监、“班政家”(粤剧製作人)邓拱璧监製、戏剧工作者曾慕雪编导的《戏裏戏外看戏班》,自二○一四年首演,曾於英国爱丁堡艺术节,以至荷兰、比利时、意大利、韩国、新加坡等地演出。最近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办该剧於香港高山剧场公演,让香港观众有机会一睹其风采。
将《戏》定位为推广式剧场较为合适,因它有一个基本戏剧结构,但内容却着重向外籍观众介绍粤剧的初步知识。一个小型戏班到外地演出粤剧,原本的乐师因病未能演出,班主唯有在当地找一位临时工顶替。戏班成员一直等候,却来了一位似真还假的粤剧前辈;另一方面,一位黄皮肤但操外语的记者到来採访,她对粤剧毫无认识,语言上亦不易沟通,故此惹来诸多笑话。
文武生、武生、花旦、武师,以至后台人员如提场(舞台监督)、衣箱(服装助理)、画部(布景师)和棚面(乐师),全剧的角色都由真正粤剧戏班从业员饰演,故此角色真实感强,台词和术语流利。角色在互相交流和推进剧情进展之时,都不忘以粤剧身段和做手作形态,又或插科打诨地说唱,务求营造戏班日常工作的面貌。记者与班主的英语对话,更将一些戏班的传统规矩和习性向观众解说,例如为何在晚上开锣,团员仍以“早晨”互相打招呼?戏曲面谱的特色如何区分?
凡此种种,都能令普罗观众对传统艺术加深认识。最后,辉哥以南音《客途秋恨》总结演出,令全剧留下余韵。